眼底何人画松树,一株两株拂烟雾。
青入石泉形影空,老摧岩壑愁日暮。
山鬼作灵夭矫行,於菟受缚却回顾。
摩挲双眼看不真,恍然步入庐山路。
气寒心悸狂欲踆,仰面大叫真宰怒。
雷霆排空顷刻成,茅堂却被风拔去。
停杯收卷起长嗟,四壁秋声雨如注。
【注释】
松树障子歌: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咏松树,抒写作者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眼底何人画松树,一株两株拂烟雾。
眼中的松树,不是画家所画的松树,而是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青入石泉形影空,老摧岩壑愁日暮。
青翠的松树枝条伸进了石泉之中,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然而这美丽的松树却因为年久失修而变得苍老不堪,只能在夕阳下独自承受着时光的摧残。
山鬼作灵夭矫行,於菟受缚却回顾。
仿佛是山中的神灵在作祟,使得松树扭曲变形;又如同受到束缚的狐狸,回头望了望自己的主人(诗人)。
摩挲双眼看不真,恍然步入庐山路。
用双手摩挲着双眸,却无法看清楚眼前的一切;恍惚之间,仿佛已经踏入了庐山之路(诗人以庐山为象征,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气寒心悸狂欲踆,仰面大叫真宰怒。
面对寒冷的环境,诗人感到心惊胆战;于是仰天大叫,希望能够得到上天的庇护。
雷霆排空顷刻成,茅堂却被风拔去。
突然之间天空中雷声大作,仿佛要将所有的一切全部摧毁;然而在这雷声之中,诗人的茅草房却遭到了狂风的袭击。
停杯收卷起长嗟,四壁秋声雨如注。
停下手中的酒杯,收起书卷,叹息不已;四周都是秋雨绵绵的声音,犹如一场暴雨倾盆而下。
【赏析】
《松树障子歌》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所作的七言绝句组诗,共六首。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眼底何人画松树?”开篇即问,诗人自指其胸中怀抱,表明自己心中的理想境界非一般画家所能绘出。“一”与“二”字在这里既表示数量,也暗示了诗人对于松树这种意象的偏爱,意在说明松树的崇高地位。松树常被比为君子,所以诗人以“君子之德”来比喻松树的精神风貌。
“青入石泉形影空”,这句是说松树的枝叶青翠欲滴,仿佛能渗透进石头的泉水中。这里的“青”字用得非常巧妙,将松树的色彩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仿佛置身于松树林海之中,感受到了它的生机勃勃。同时,“青入石泉形影空”也暗示了松树生长在岩石缝隙之中,顽强地与恶劣环境抗争,象征着诗人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老摧岩壑愁日暮”,则进一步描绘了松树在岁月流转中展现出的不同面貌。它虽历经沧桑,但仍挺立不倒,给人以坚强和力量。这里的“愁”字,不仅指代时间的流逝,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忧郁与苦闷。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深刻感悟。
“山鬼作灵夭矫行”,这里运用了神话传说的手法,将松树人格化,赋予其神秘的色彩。它似乎拥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引领人们在困境中找到出路。这种描述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
“於菟受缚却回顾”,“於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这里用来比喻松树在风雨中摇曳生姿的姿态。虽然它受到了束缚,但却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回首望去,仿佛在诉说着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描写既展现了松树的坚韧品质,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坚持信念的强烈渴望。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将松树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生动。他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形容词和比喻手法,如“山鬼”、“於菟”、“青入石泉”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同时,这些形象也各自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摩挲双眼看不真”,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松树人格化,赋予了它人类的情感和行为。它似乎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让人心生共鸣。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真实世界的困惑和迷茫。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他似乎无法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只能用眼睛去抚摸、感受,却无法触摸到真正的现实。
“恍然步入庐山路”,诗人再次回到了现实之中,回到了庐山的脚下。这里既是他曾经游览过的地方,也是他的灵感来源。他仿佛已经踏入了庐山的路途中,开始了他的新旅程。这句诗既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态度——积极向前、不断探索。
最后两句,诗人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风雨的声音放大到极致。他似乎听到了雷鸣般的轰鸣声,感受到狂风的咆哮。这些声音仿佛要将一切都摧毁,却又无法阻挡他前进的步伐。这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也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坚定和勇敢。
《松树障子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它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佳作。它通过对松树这一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面对困境、永不放弃的人的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神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