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玕亭亭耸高节,飒遝凉飙舞苍雪。
未从天上制箫韶,且向人间洗炎热。
千崖万壑寒飕飕,五月六月疑清秋。
凤鸾欲下栖不稳,飘然飞上青云头。

【注释】

风竹:指风吹动的竹子。飒遝(sà tà):形容声音大。苍雪:苍翠洁白。箫韶:古代的一种乐器,用象牙、竹管等制成。寒飕飕(sōu):冷飕飕。凤鸾:传说中的鸟名。青云头:指天上。

【译文】

高耸入云的琅玕亭亭玉立,舞着凉飙吹起苍白色的大雪。我不曾跟随箫韶到天上,只向人间洗去炎炎热浪。千崖万壑中风声阵阵,到了五月六月就似清凉的秋季。欲下栖止的凤鸾却飞不上,只好飘然飞上青云。

【赏析】

此诗写风竹的形神与气势。开头“风竹”二字,已点明题旨。“琅玕”即美玉,“亭亭耸高节”,既写其形,又写其神。琅玕,一种树木名。“亭亭耸高节”一句,是说它虽为树而非花果,故不待春风吹拂便亭亭玉立于山巅,而且它的高节,不是一般的挺拔,而是直入云霄,令人肃然起敬;而那飒沓而来的凉风,正是它高节的写照。“飒遝”二字,写出风之疾速。“舞苍雪”,则写出风之劲急,仿佛要把天地间所有的白雪都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才肯停歇下来。这两句写景,既见风之劲急,又见风之疾速,还见风之凛冽,可谓生动传神。

“未从天上制箫韶”三句,是说风竹并不羡慕天上的箫韶之声,因为它知道在人间也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它虽然要洗去人间的热浪,但并没有因此而自视过高,反而更显其谦逊有礼。这里以箫韶喻乐声,既表明诗人对音乐的理解,又说明诗人对于风竹的赞美,因为箫韶之美,不仅在于其音,更在于其雅。

下面五句写风竹所经之地。“千崖万壑”四字,把风竹所经之地写得极为广阔,而风竹在其中穿行,犹如游刃有余,毫无拘束,这就突出了风竹的不凡气质。“五月六月疑清秋”一句,是说风竹所到之处,即使到了最热的季节,也似乎使人感到了一丝清凉,从而显示出风竹所经之地之广和风竹之妙。最后两句写风竹的归宿。“凤鸾”是古代传说中能歌善舞的鸟,它们本可自由自在地栖息在天宫之中,但当它们看到风竹时,却因不能与之相遇而感到不安,于是纷纷离开天宫,飞向空中与风竹相会。这里既表现了风竹的高洁,又表现出风竹的飘逸。

全诗通过对风竹的描写,赞美了风竹的高洁、坚韧、飘逸等精神品质。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风竹所经之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观。这种写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大自然之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