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故饱菱芡,饥来窃稻梁。
逃萧孟尝走,结草杜回亢。
蜕许山蝉嫩,腥怜海麝香。
那能亲箬笠,衣夜伴渔郎。
【注释】
①尔:你。
②故饱菱芡:指蟹饱食时,吃菱角和芡实。
③饥来窃稻梁:饥饿时,偷吃稻谷。梁:泛指谷物或饲料。
④逃萧孟尝:相传齐人萧何曾梦见一位仙人对他说:“君后八百岁,当有圣人出其右。”后来,萧何果然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封为丞相。后人称他为“萧相国”。
⑤结草杜回亢:传说晋朝有个叫杜回的勇士,有一次被蛇衔去,他的同伴们找来一根长绳,系在蛇头上,然后解开绳子,使蛇掉到地上,最后杀死了蛇。后来有人用这故事来比喻救命恩情难以报答。
⑥蜕许山蝉嫩:指山中的蝉蜕,形容新蝉。
⑦腥怜海麝香:指腥味令人厌恶如麝香一样难闻,也指海中产的麝香。
⑧那能亲箬笠:怎么能像渔夫那样亲手打鱼,自给自足呢?
⑨衣夜伴渔郎:指晚上穿着蓑衣,跟随渔夫一起捕鱼为生。
【赏析】
《蟹》,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蟹的特点及其行为,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生活的赞美之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三节。第一、二两节写蟹的生活习性;第三节写蟹与人的关系;最后一节以蟹与渔翁相比,进一步突出了蟹的可爱之处。
首联“蟹”,是诗的主题,也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诗人首先描绘出蟹的形象:它们吃饱菱角、芡实之后,又饥肠辘辘地抢吃稻谷。这一细节刻画得十分生动,使人仿佛看到了一群群饿得发慌的螃蟹争先恐后地向稻田里钻。这种饥饿的状态,使得它们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忘记了曾经受过恩惠的人,甚至不惜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颔联“逃萧孟尝走,结草杜回亢。”承接上句的“饥来”之意,继续描绘蟹的行为。这里说的是蟹为了躲避饥饿,不得不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寻找可以充饥的食物。而它们所采取的手段却是如此卑鄙——竟然想要借助别人的帮助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里的“逃”、“结”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蟹的狡诈和狡猾。同时,这也暗示了蟹的贪婪本性。
颈联“蜕许山蝉嫩,腥怜海麝香。”承前启后,由“逃”和“结”引出了蟹的另一个特点——善于伪装。在这里,诗人将蟹比作一只蝉,说它蜕去了旧壳,变得嫩嫩的,就像山中的蝉一样;而它的叫声却带着腥味,让人感到恶心。这既是对蟹外形特征的描写,也是对其性格特征的揭示。同时,这两句诗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使得蟹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尾联“那能亲箬笠,衣夜伴渔郎。”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在这里,诗人用“那能”一词表达了对蟹的喜爱之情;而“衣夜伴渔郎”则揭示了蟹的另一面——与劳动人民紧密相连。这些劳动者为了谋生,不得不在夜晚出门打渔,而蟹却能陪伴他们度过漫长的夜晚,共同度过风雨兼程的日子。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不仅展现了蟹与人类之间的友好关系,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它通过对蟹的外形和行为特点的描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追求。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