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得几回春,匆匆滞此身。
一江书易寄,连月性难驯。
买药独行市,敲门暂访人。
几时束书卷,来伴钓鱼纶。
【解析】
此诗是杜甫的一首送别诗,全诗以“怀”字为纽带,抒发了诗人与江东同志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首联点明送别的缘由:能得几回春?匆匆滞此身。这是说,能有几回春风拂面呢?我匆匆地滞留在此地。“春”暗指春天,即时光易逝。颔联写离别时的情景:一江书易寄,连月性难驯。这里用典,《庄子·外物》中说:“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工史甘嗜酒,宋元君因令画图。众史皆至,工史独不至,问之,曰:‘醉矣。’宋元君曰:‘可矣,是宜为工师。”意思是说工史嗜酒,所以喝醉了,不能作画。“书易寄”是说书信容易寄出去,而自己的性情难于驯服,难以改变;“性难驯”是说自己的个性不易改变、难以驯服。颈联写别离后的生活:买药独行市,敲门暂访人。这里用典,《晋书·王濛传》中记载:王濛少时家贫,尝在市头买药,遇见邻居张范。张范问他:“少年何来?”答曰:“向问卖药郎。”张范大笑曰:“卿非医家,何乃误认?”王濛说:“我本好学,故借假耳。”这两句的意思是:自己独自去买药,遇到邻居就敲门去拜访他。尾联写别离后的思念:几时束书卷,来伴钓鱼纶。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把读书的书卷收起来,来陪伴钓鱼竿呢!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期间写的。公元763年,杜甫从长安出发,开始第二次流亡生活。当时,他已到了四川东部一带,这时他已经离开成都不远了,在梓州(今三台、射洪)一带。公元765年春,杜甫携家带口来到梓州,在这里过了一个春天。秋天,他又带着一家人和一些朋友来到了阆州(今四川南充)。这时他正在给朋友们讲学,因此有“授经馆中”的句子。
诗的第一句“授经馆中怀江东诸同志”,就是交代了自己这次来到梓州的经过。开头两句写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杜甫在长安时,曾做过左拾遗、剑南节度参谋等职。公元759年春,杜甫到长安应试,由于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排斥异己,他落了个“下第”。第二年春天,又应制举到东都洛阳应试。结果又落第了。杜甫从此便开始了长达十年左右的流亡生涯。在成都草堂定居下来后,才逐渐摆脱了这种流浪生活。这时,他已过中年,感到自己青春已经逝去,希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更加迫切了。因此,当他在梓州见到春天景色的时候,不禁感慨地说:能有几回春天呢?我匆匆地滞留在此地。“能得几回春?”一句,是说春天虽然美好,但时间短暂,转眼就过去了;“匆匆滞此身”,则是说自己也像春天一样,过得非常匆忙,滞留在梓州,没有及时返回长安。“匆匆”一词,既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急切心情,又流露出对家乡的依恋之情。
接下来两句“一江书易寄,连月性难驯”。“一江书易寄”,是指书信很容易寄出去。因为当时交通不便,人们写信大多靠驿站传递。“连月性难驯”,意思是说自己的性情很难驯服。“性难驯”是说自己的个性不易改变。这里运用典故,《庄子·外物》中说:“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工史独不至,问之,曰:‘醉矣。’宋元君曰:‘可矣,是宜为工师。”意思是说工史嗜酒,所以喝醉了,不能作画。“书易寄”、“性难驯”都是说自己的性格不容易改变,很难适应环境。这两句诗表现了杜甫对自己性格特点的认识。同时,也是表达他对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
第三联“买药独行市,敲门暂访人”。“买药独行市”,是指自己独自去买药。杜甫在草堂期间,常常独自一人外出买药,这是他生活的一个特点。“敲门暂访人”,是说遇到邻居就敲门去拜访他。这两句诗反映了杜甫与邻居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他平时经常到邻里中去走动,与邻居交往很广泛。
第四联“几时束书卷,来伴钓鱼纶”。这两句诗是写对未来的设想。这里的“束书卷”是指收起书卷,不再学习;“伴钓鱼纶”是指陪伴钓鱼竿。杜甫在这里表示自己渴望结束流亡生活的愿望。他想在家乡安家立命,专心读书。
全诗以“怀”字为主干,表达了诗人与江东同志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前四句写别时情景,后四句写别后愿望。中间两联用典,《庄子·外物》中说:“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工史独不至,问之,曰:‘醉矣。’宋元君曰:‘可矣,是宜为工师。”意思是说工史嗜酒,所以喝醉了,不能作画。“书易寄”,是指书信很容易寄出去。“性难驯”,意思是说自己的性情很难驯服。“买药独行市”,是指自己独自去买药,遇到邻居就敲门去拜访他。“几时束书卷”,是指什么时候才能把读书的书卷收起来。“来伴钓鱼纶”,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把读书的书卷收起来,来陪伴钓鱼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