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能得几高枝,得意新郎又会稽。
三骏连年空冀北,只蹄冲晓破江西。
浅沙鳞介号悬水,大壑风雷吼瑞泥。
何处弹冠应有客,心知不为舞虹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理清思路,注意重点字词和诗句的理解与分析,然后把握全诗内容。“闻张”:听到有关张说的传闻。曲江:指长安的曲江池。能得几高枝:能攀附到什么高位?高枝,喻指权贵的地位。得意新郎:意气风发的新郎。又指新科进士。又会稽:会稽郡。今属浙江绍兴市,古称吴郡,又称越州。这里借指新科进士。冀北、江西:指唐时河北、江西两道地区。冀,通“冀州”,今山西阳泉市东北。又作“冀”。京西北之简称,即今山西太原附近一带。唐以幽、镇为北都。江西,唐以洪州(治今江西南昌)为江南西道,故址在今江西南昌市。这里借指京城长安一带。三骏连年空冀北,只蹄冲晓破江西:三匹良马连续几年都在北方空跑,如今才来到南方,马蹄冲破晓雾,踏破了江西大地。冀北和江西是唐朝的南北两个方向。冀北,泛指北方,也指京城长安一带。江西,泛指南方,也指江南一带或长江以南的地区,如《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的江州指安徽宿州。又指江苏南京等地。三骏,比喻良马。骏马三匹,接连几年都奔驰在北方,如今才来到南方。
浅沙鳞介号悬水,大壑风雷吼瑞泥:浅沙滩上的鱼蚌壳像挂着的珍珠一样,山沟里的溪流像挂满了珠子的绳子一样;山谷中发出阵阵雷声,仿佛有神龙在翻滚咆哮。鳞介,泛指水中动物。号悬,形容鱼蚌壳上挂着的东西很多。瑞泥,形容溪流清澈见底,水底的泥土清晰可辨。大壑,大河,大峡谷。风雷,风雨雷电,形容自然界的声响。吼,声音很大,如雷鸣。这两句写诗人所见到的自然景观,形象生动,富于想象力。
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用典。《晋书·王羲之传》:“王右军得鹅儿帖后甚爱之,以乌丝栏纸笺载以来,遂书兰亭之后。”杜甫这首诗就是从这个典故生发出来的。诗人听到关于张听说的传说,说当年王羲之曾得到王献之的《鹅》帖后非常喜爱,于是用乌丝栏纸将鹅的形貌书写下来,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书法楷模。《晋书·王献之传》:“羲之尝问献之:‘你的书法怎么样?’献之曰:‘我和父亲的书法风格迥异。我写的字就像飞鸟在天上飞翔,人在地上行走,父亲写的字就像在地面上爬行,而我在飞翔。’”。杜甫在这里用“闻张”二字表明他听到的是关于王羲之的传闻,而不是自己亲眼目睹的事。接着,诗人以“曲江”代指长安城,“能得几高枝”一句暗含王献之曾因仰慕王羲之而求教于王羲之,结果被王羲之呵斥的故事,说明王献之的书法并不高妙。“得意新郎”句中的“得意”一词表明杜甫此时正春风得意、名扬天下。“又会稽”两句,杜甫自比王献之,说自己如今才真正地登上了官场,成为新科进士,因而得意洋洋。而王献之则因为仰慕王羲之的书法而拜师学艺,后来却因为不肖而落了个“子敬索靖”的结局,所以王献之虽然得意洋洋,但终究不能与其父王羲之相提并论。最后两句是描写诗人所看到的自然景色。“三骏连年空冀北”中的“三骏”,指的是王羲之的三幅名帖《兰亭序》,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献之的《快雪时晴帖》。由于这三幅名帖曾在北方流传多年而无人识读,直到王献之去世,其儿子王徽之才得以欣赏它们的魅力。“只蹄冲晓破江西”,杜甫在这里想象王羲之的书法如同骏马一般奔腾不息,而王献之的书法却在北方沉寂了许久。“浅沙鳞介号悬水,大壑风雷吼瑞泥”两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他所见到的自然景象。诗人站在浅滩边上远望,看到沙滩上鱼蚌壳上挂着很多珠子,而在山沟里,溪水流得十分湍急,仿佛有神龙在翻滚咆哮,溪底的泥土清晰可辨。这两句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他对所见景物的感受,从而使得整个诗篇充满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气氛,令人读之不禁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