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生抱利器,郁郁走燕赵。
贱子亦何能,飘然来远道。
行止本无常,譬彼云中鸟。
朝饮西园池,暮宿北林杪。
感事复怀人,生年苦不早。
欲吊望诸君,迹陈知者少。
垂首默无言,春风秀芳草。
【注释】
①入燕:进入燕国,指到长安应试。董生:指董仲舒,字仲舒,汉武帝时为博士,官迁至中大夫。此诗当是作者的自喻。利器:锐利的工具、才能或才干。②贱子:自称。③飘然:形容人行踪不定,无定所。④譬彼云中鸟:语出《列子·汤问》“宋元君夜半而梦有人于大泽之中,曰:我来时,天清地明,六畜育得,群生不慌,百姓不疑。今何见乎?’元君觉,使人占之,莫知其处。卜者占之曰:‘帝吉!君后必有疾风暴雨,或许乘此车者。”元君卜之果应,驾而往。行至于泽中,则见大木端豫而长,趣舍从所志焉。风雨起焉,猛兽跳掷,舆人操杖持策而走。虎豹前后,象罴前后,舆人尽蹈裂而失容,厉见苑中,乃省而反。其言曰:“吾闻之:师乙之神,托于宗丘;巫咸之灵,讬于玄鹤;伯禹之神,托于洛汭,太公之灵,讬于海鱼;伏羲氏之气托于鳞龙。故执柯者兆于东邻,临渊者乐而忘返。况神者以手相引,与天地相终始哉!于是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旁观鸟兽草木之生,而后知万物之形埒也。且夫水之流,泥之转,万物资之。今若二子之言信矣。我则殆弗信也。吾有棘刺之母,蜂虿之父,翼轸之卵,蝯蛇之珠;吾有景星在北,有陨石于南。吾有龙蛇之亲,鸾凤之雌雄;又有大人之遗物钩码,与重浊而入地者。吾安用此?吾恐季冬节至,大火出,吾形盛壮,而石甲至矣。吾恐益年迟暮,而寄形强寿,卒与羊豕同域。吾立犹倚树立而惧丧耳!况凡庸人将怵于祸患之来邪!是以圣人贵福、轻祸;戒谨其所不睹,恐惧其所不闻;克念思存,谦德卑体;万邦作孚,而鬼神保之。吾不忍也。虽然,若总而御之,孰与造怨于我?予有而不知其谁氏之子也。我视其首,皆如蓬蒿然;视其足,皆如土砾然。意其必有圣人之心,而我未之识也。岂独一国之人哉!虽一国必无人焉。”
⑤感事:感于世事变化多端。怀人:怀念远方的朋友。⑥生:年岁。⑦吊:凭吊。⑧迹:踪迹。⑨陈:陈述。⑩垂首:低头。⑪春风:春风和暖。
【赏析】
本篇借董仲舒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社会现实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思考和无奈之情。
开头两句“入燕”直接点题,说明诗人来到长安应试。接着写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无法施展抱负。这一句中的“抱利器”指的是董仲舒的才学和智慧,而“贱子”则是自谦的说法。
第三句“贱子亦何能”,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无奈和无助。这里采用了反问的语气,既表达了自己的无力感,又暗示了对世事的不满和抱怨。
第四句“飘然来远道”,描绘了自己行踪不定、无定所的状态,如同云中之鸟一般自由自在但又难以安定下来。这里的“飘然”和“远道”都是形容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生活状态。
第五句“行止本无常”,进一步强调了世事无常的观念。这里的“行止”指的是人的举止行为和居住地点,而“无常”则表达了世事的变化莫测和不可预测性。通过这一比喻,诗人表达了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深刻认识。
第六句“譬彼云中鸟”,再次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人比作云中的鸟儿。这里的“譬”是指比喻的意思,而“云中鸟”则形象地描绘了人在世间漂浮不定、难以把握命运的状态。同时,这个比喻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叹。
第七句“朝饮西园池”,描绘了诗人早晨在西园池边饮酒的情景。这里的“朝饮”意味着诗人早起时喜欢在庭院中小憩片刻,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宁静时光。然而,这种生活却成为了他心中的一种奢望和遗憾。
第八句“暮宿北林杪”,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夜晚住宿在北方山林之中的场景。这里的“暮宿”指的是傍晚时分选择栖息之地,而“北林杪”则是指位于北方山巅上的树林边缘地带。这个场景让人联想到了诗人孤独、寂寞而又向往自由的心情。
第九句“感事复怀人”,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和思念远方朋友的情感。这里的“感事”指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安,而“怀人”则是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通过这一表达,诗人传达了一种对现实和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亲情友情的重视和珍视。
第十句“生年苦不早”,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生命流逝的感慨和珍惜时光的重要性。这里的“生年”指的是人的生命年华,而“苦不早”则是指生命短暂且不易把握的感觉。通过这一感叹,诗人表达了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珍惜当下生活的态度。
最后两句“欲吊望诸君,迹陈知者少”,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和事迹的怀念以及对于知己知彼重要性的认识。这里的“吊”指的是凭吊、凭吊先贤之意;而“迹陈”则是指记录并陈述往事;“知者少”则是指懂得这些往事的人并不多。通过这句结尾,诗人表达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思考以及对后人能够继承和发扬前人智慧的期望。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和社会现实的感慨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