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饕,越人俎。一臛忤舌死杖下。肉少甘,骨为土。
【注释】
①吴人:指江南地区的人民,因吴国是春秋时的一个诸侯国,这里泛指江南一带。饕(tāo):贪食。②俎(zhǐ):祭祀用的托盘、案几。③臛(wěn):一种用全鱼制成的食品。忤(wǔ)舌死:吃了这种肉的人会因为中毒而死。④杖下:古代刑罚的一种,将罪犯的脚放在木柱上,使其受刑。⑤骨为土:比喻死者被埋在地下,变成泥土。⑥餕饦(yú):用面发酵后蒸熟的食品。⑦餕(fàn):饼。⑧“一箪”句:意谓一个人吃一篮饭,就足以充饱肚子,而自己却饥肠辘辘。⑨餧(péi),通“配”。⑩无以(wúyǐ):即“无以加”,没有什么可以增加,形容极度饥饿的样子。⑪呌(hǎn):求告。⑫羮(làoyú):古代的肉食。⑬“不获”二句:意谓得不到这顿饭,就会饿死;得到这顿饭吃,却又不能久存。⑭饘粥(juézhū):指用米汤和着菜叶等熬成的稀饭。⑮“何可”四句:意思是说,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天黑才能吃饭呢?为什么不在白天吃饱了饭,然后去干别的事呢?⑯“吾闻”三句:意谓我听说有位长者,他每天只在中午吃饭,到了晚上,就靠吃些瓜果之类来补充体力。⑰“自今”两句:意谓从今以后,我再也不依赖别人的施舍了。⑱“吾尝”三句:意谓我曾经在野外吃过一顿野餐,当时也曾经饿得够受的。⑲“岂若”四句:意谓哪如在朝中做官时,能够吃饱喝足,然后再去做其他的事呢?⑳“吾尝”三句:意谓我曾经在乡间放过牛,也曾在野外吃过一顿野餐。㉑“岂若”三句:意谓哪如在朝中担任宰相,每日三餐都有人侍候,再也不必为饮食问题操心呢?㉒“吾尝”三句:意谓我曾经在山里隐居过,也曾在野外吃过一顿野餐。㉓“岂若”三句:意谓哪如在朝中担任大夫,每天三餐都能吃饱,再也不必为饮食问题操心呢?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通过写一个贫苦农民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首联“悲饔歌”,说明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写的是一个穷困的农民。“悲”字点明了主题,表明作者要表达的是同情与愤慨之情。
颔联具体写出这个农民的痛苦遭遇:“一臛忤舌死杖下”,这个农夫吃了有毒的鱼肉而丧命,可见他的不幸遭遇是多么悲惨。“肉少甘,骨为土”,又进一步说明这个农民的贫穷处境是多么艰难。
颈联进一步描绘这个农民的悲惨遭遇:“一箪餕饦无以充腹,多乞为生,不得则饥死于道路。”这里的“一箪餕饦”指的是一筐饭。“无以充腹”说明他的肚子非常饿,没有东西可以充填肚腹。“多乞为生”是指他经常向别人乞讨来维持生活。“不得”说明他在乞讨时也得不到什么帮助。而当他无法乞讨而饥饿死去时,又不得不躺在道路上等待死亡。
尾联“吾闻之长者曰……岂若为宰相?”诗人以反问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他引用了一些古代的典故来说服听众,意在说明自己的处境比古代那些长者们要好很多。然而他自己却表示不愿再依靠别人的施舍了,而是决心靠自己的力量去谋生。最后他又提到了一些古代的故事,意在说明自己宁愿选择在朝中做官也不愿意当宰相的生活。这些典故和故事都是用来衬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