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驷怀金未足怜,哀哀长废蓼莪篇。
清时有禄荣三釜,白日无光到九泉。
宿草暝含寒食雨,慈乌哀咽暮云天。
汍澜不尽东流水,红湿征袍已十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理解诗意和赏析作者情感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然后逐句翻译诗句,再分析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

“思亲堂”是王子舆的住所,王子舆即王建。

第一句:结驷怀金未足怜,“结驷”,指豪华的车马,语出《史记•管晏列传》中的“家累千金”。这句说,我拥有豪华的车马,但是内心并不以此为足,因为心中还思念着亲人。结驷,用来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但诗人却说“未足怜”,可见诗人并非贪图荣华富贵之辈,而是为了怀念远方的亲人才不贪恋这些物质享受;“怀金”,也是指黄金。这句说,我虽然拥有财富,但是我并不在乎,因为我更在乎的是远方的亲人;“可怜”,指可哀可悲。这句说,我虽然拥有财富,但是我并不在乎,因为我更在乎的是远方的亲人。

第二句:哀哀长废蓼莪篇,“蓼莪”,古代的丧歌,这里代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句说,我常常在思念亲人的时候唱起那首哀悼父母的丧歌(蓼莪篇),表达自己无尽的哀痛。

第三四句:“清时有禄荣三釜”,“清时”,指太平盛世。这句说,我有幸生活在太平盛世,可以享受三口人的俸禄。“荣”,指荣耀。三釜,指古代一种量器,一釜等于十斗,三釜就是三十斗。“白日无光到九泉”,这是诗人对生与死的感慨,也是对国家兴衰、个人命运的感概。白日,指光明的日子。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这句说,我有幸生活在太平盛世,可以享受三口人的俸禄,可是如今却看不到一丝光明,看不到一丝希望,甚至看不到自己的尸骨埋在何处。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

五六两句:宿草暝含寒食雨,慈乌哀咽暮云天。“宿草”,指已经枯萎的草。暝,黄昏。这两句说,夜幕降临,寒食节的细雨中,枯萎的野草似乎还在低泣,乌鸦也在哀鸣,仿佛在为人们祈祷祝福。这两句通过描写寒食节的天气景象以及乌鸦的叫声,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国运的担忧。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国运的担忧。

七八句:汍澜不尽东流水,红湿征袍已十年。汍澜,指江水波涛滚滚。这句说,滔滔东去的长江水永远也流不尽我心中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红湿征袍,指战袍被鲜血染红。这句说,战袍已经被鲜血染红,已经过了整整十年。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是王建的名作之一,也是唐代诗歌中难得的佳作。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亲人的深深牵挂。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动人。

此诗开头两句写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结驷”,指豪华的车马。“怀金”,即怀抱金银财宝。“未足怜”三字,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对金钱地位的不屑一顾,而更看重的是亲人之间的亲情。“可怜”,指可哀可悲。这句说,我虽然拥有财富,但是我并不在乎,因为我更在乎的是远方的亲人。“哀哀”,即哀哀不已。“长废”,即长期荒废。“蓼莪篇”,指《诗经.小雅.蓼莪》篇中的《蓼莪篇》,这首诗是一首悼念父母的作品。“长废蓼莪篇”,即长时间荒废了这首表达对父母无尽哀伤的诗篇。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生出的无限哀愁。

接下来的句子继续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清时有禄荣三釜。”这里的“清”字,既指太平盛世,又暗指家乡。“三釜”,指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升。“白日无光到九泉”,这一句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白日”一词,既指太阳照耀大地之时,又暗指家乡的繁荣昌盛。“无光”,则暗示了诗人心中的迷茫和无助。“到九泉”,即抵达家乡的墓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忧虑,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状况。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家人的关切和牵挂之情。“宿草暝含寒食雨”,这里的“宿草”指的是已经枯萎的草,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暝含”二字,既写出了夜晚的景象,又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忧郁和孤独。“寒食雨”则点明了时令,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慈乌哀咽暮云天”,“慈乌”,是一种鸟名,其叫声婉转悲切。“哀咽”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慈乌啼叫的情景。“暮云天”,既描绘了天色渐晚的景象,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切关注和担忧,以及对国运的深切忧虑。

最后两句,诗人以更加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汍澜不尽东流水,红湿征袍已十年。”汍澜,指汹涌澎湃的江水。这两句诗以江水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如同江水般永无止境、无法遏制。“红湿征袍”既指战袍被鲜血染红,又暗示了诗人身经战场的艰辛。“已十年”三字,既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又透露出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牵挂和思念。这两句诗以更加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相思之情。

此诗以质朴的语言,深情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特别是对亲人的牵挂和忧国之思。全诗情感饱满、意境深远,堪称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