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燕山乍雪霏,客行何处授寒衣。
遥知一水通吴楚,莫学王猷漫兴归。
【注释】
①管山人:作者的朋友。山东:今属山东省,在古时为燕地。
②授寒衣:指送别朋友,赠给他冬天的衣服。
③吴楚:泛指长江以南地区,这里借指江苏、浙江一带。
王猷:晋代王凝之之子,因见江中白鹭而兴起游兴,遂驾舟东下至吴郡(今苏州)一带游览了数日才归,后被其父责骂。王凝之曾问他“吾闻会稽王(王凝之)以四海寓目,乃复游吴”,他便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得?”
④漫兴:随意而为之作。
【赏析一】
首句写九月秋高气爽的燕山,忽然飘起了鹅毛般大雪。次句写友人远行到何处去呢?他正披着寒衣,准备受寒。第三句是说诗人知道水路相通吴、楚,所以劝友人不要像王凝之那样随便游玩归来。王凝之因为见到一只白鹭而兴起游兴,于是驾舟东下到了吴郡一带游览了几日才回来,但后来却被他的父亲责备了一顿。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你既然知道水路可以通到吴、楚两地,那么就不应该像王凝之那样,看到白鹭就兴高采烈地去游山玩水,结果弄得自己回家晚了,还挨了父亲的批评。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是一首送别诗,其实它更象是一则寓言。诗人通过描写友人的游历活动,讽刺了他的轻率和不慎重。
【赏析二】
第一句写景,用九个字把时间、地点、景色都点了出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是九月,地点在燕山,天气是乍下雪霏。第二句直接进入主题,写朋友要去的地方,也就是要送别的人现在身在何处。“授寒衣”,即赠与别人衣服,这是当时一种风俗,意思是说“我”要把衣服赠给远方的客人,让他在寒冷的天气里多穿衣服御寒。第三句是说,“我”知道有一条水路可以通到吴、楚两地,因此劝告朋友不要去吴郡游玩了。第四句是说,如果像王凝之那样看到白鹭就兴高采烈地出游,那可真是得不偿失了。最后两句是说,王凝之看见白鹭,高兴而去,结果耽误了回家的时间,还挨了父亲的责骂,希望这位朋友不要学习这种轻率的行为。
这首诗虽然短小,却有深刻的内涵。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景抒情。如“客行何处授寒衣”,“授”,赠送的意思,“授寒衣”就是“送寒衣”。“莫学王猷漫兴归”,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不要像王凝之那样随便出游,最后还挨了父亲的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