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佛堂虚,经行月上初。
草生游子路,松偃化人居。
春尽莺花老,天长蝶梦疏。
如何逢九鲤,不寄半行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虔所作。他与友人徐仲和一同游览仁王寺,在怀想徐仲和时写下了这首七律。诗中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灯火佛堂虚,经行月上初。”(佛堂中灯火闪烁,月亮刚刚升起)
- 灯火:指寺庙中的灯光,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
- 佛堂:指供人们参拜和修行的地方。
- 经行:佛教用语,指行走或步行。
- 月上初:月亮刚刚升起,意味着新的一天开始了。
- “草生游子路,松偃化人居。”(草丛生长,像是游子的足迹;松树倒下,好像是化人的住处)
- 草生游子路:指草长得茂盛,仿佛是游子的路径。
- 松偃化人居:指松树倒下,好像是化人的住所。
- 游子路:指游子走过的路,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 化人居:指化人居住的地方,这里可能是指修行的地方。
- “春尽莺花老,天长蝶梦疏。”(春天结束,莺花凋零;天长,蝶梦也会变得稀疏)
- 莺花老:指春天的花朵已经凋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天长:形容时间的长久,暗示着岁月的流转。
- 蝶梦疏:指蝴蝶的梦境变得稀疏,象征着事物的无常和变化。
- “如何逢九鲤,不寄半行书。”(如何遇到九鲤鱼,却不寄出半行书信)
- 九鲤鱼:传说中的一种鱼类,据说能带来好运和祝福。
- 不寄半行书:指没有寄出半行书信,可能是因为书信的内容被截断或者书信的内容不重要。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并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花草、松树等自然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感慨。最后一句“不寄半行书”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深情厚谊,即使无法寄出全部的书信,也要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