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桂许谁攀,经年不闭关。
池平吞月浅,林静受云闲。
草色春愁外,禽声午梦间。
开窗岚翠满,疑对八公山。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招隐楼中观赏自然风光,感受到的宁静和孤独。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 题陈幼孺招隐楼:题目是作者为陈幼孺所建的招隐楼所作的诗。招隐楼是为了寻找隐居之地而建造的,因此诗的主题与隐逸生活有关。
- 丛桂许谁攀:丛桂指的是桂花树,许谁攀表示邀请谁来攀登桂花树。这句话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来到招隐楼,一起欣赏桂花的美丽。
- 经年不闭关:经过多年的时间,没有关上门窗。这句话描绘了招隐楼中的宁静氛围,仿佛与外界隔绝,只有自己一个人居住在那里。
- 池平吞月浅:池塘平整,水面平静到连月亮都显得有些浅了。这句话描述了月光照射在池塘上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
- 林静受云闲:树林安静,接受着白云的悠闲。这句话描绘了树林在云朵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宁静、安详,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 草色春愁外:春天的草地呈现出绿色,但似乎带有一丝哀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感受,可能是由于季节更迭带来的情感变化。
- 禽声午梦间:午后鸟儿的叫声在梦中穿插。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在休息的时候,听到鸟儿的鸣叫,仿佛进入了梦境,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受。
- 开窗岚翠满:打开窗户,满眼都是青山翠绿的颜色。这句话描绘了窗外的自然景色,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
- 疑对八公山:怀疑自己正在面对八公山(指庐山)的景象。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看到窗外美景时产生的遐想,可能是在想象自己在庐山上的隐居时光。
赏析:这首诗以陈幼孺招隐楼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感受。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诗歌也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