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与山僧熟,祗园来往频。
一时无俗客,半日有闲人。
岩树云边暮,池花水畔春。
扫除嫌太洁,翻觉此身尘。
【注释】
同萧二丈:和萧二丈在一起。林子真、兴公:人名。微上人、定上人:人名。转华庵,地名。山僧:指僧人。祗园:即祇树给孤独园,佛教净土宗的寺院。俗客:指世俗的人。闲人:指清闲的人。岩树:山中的树。云边:云中。池花:水潭边的莲花。春:春天。嫌太洁:怕太洁净。尘:尘埃。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和同萧二丈、林子真、兴公及微上人等一起游赏华庵时。华庵在今浙江天台县境,是佛教净土宗的寺院。诗中通过写与僧人交往之乐,反映了作者对佛教的信仰和虔诚。诗人把游山与拜佛结合,写出了山寺生活的宁静、恬淡,表达了他向往这种境界的心情,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世俗生活厌倦的意绪。
首联“先以萧二丈起”,点明游兴之所由。“兴公弟”当系萧二丈之误,应为“兴公”。兴公弟,或作《兴公》,南朝宋著名高僧,本姓傅,名道生,字道恒,原籍东阳(今属浙江),世称傅大士,又称傅僧。
第二句承上启下,写游兴之由。“微上人”“定上人”都是僧人,此诗所记游兴之由也与这两位僧人有关。“过遇”二字,说明作者和同萧等人是经过定上人来的。“转华庵”是游兴之所止,也是游兴之中心。
颔联“因与山僧熟,祗园来往频”,紧承上文写与僧人交往的欢乐。“祗园”是华庵的别称,“祗树给孤独园”是佛教净土宗的寺院,故又称“祗树给孤园”。这两句说,由于与这些僧人交往得比较熟悉,他们来回转往于华庵之间,所以作者和他们很亲近。
第三联“一时无俗客,半日有闲人”是全诗的重点,写与僧人交往的乐趣。“俗客”,指世俗之人,也就是俗人。“半日有闲人”一句,说明华庵中除了僧人外,还有不少闲散的人,而作者却能与他们相处得融洽无间,感到十分高兴。
颈联“岩树云边暮,池花水畔春”,是游兴之所得景,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岩树”指华庵周围的山林树木;“云边”指云气笼罩着山岭;“池花”指池沼边的莲花。“暮”字用得传神,既写出了傍晚时分的山色,又写出了作者此时的感受:夕阳西下,天色将晚,但游兴未尽,仍兴致勃勃地观赏着眼前美景。“水畔”二字,又点出作者此时正在池边漫步。这一联所写景物清新秀丽,色彩鲜明,意境幽雅,给人以美的享受。
尾联“扫除嫌太洁,翻觉此身尘。”是作者对以上诗句的总结性概括。从“嫌太洁”三字可知,作者认为眼前的景色虽美如仙境,但未免过于洁净,因而感到有些不习惯,好像自己也被染上了一点尘埃。这实际上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不满情绪的一种流露。
这首诗写诗人和同萧二丈、林子真、兴公及微上人等一起游兴公寺的情景。全诗紧扣游兴,写得细腻生动,富有情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