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代斯文振,全闽雅道尊。
精灵同不灭,显晦未须论。
权自操吾党,名非藉子孙。
泱泱东海上,真可霸中原。

【解析】

“八代斯文振,全闽雅道尊”:八代的儒风在振扬,全闽的儒学受到推崇。

“精灵同不灭”:神灵的精灵是不朽的。

“显晦未须论”:显达和隐退并不重要(指功名利禄)。

“权自操吾党,名非藉子孙”:权力由我们掌握(指不受外界影响),功名不靠后代(指不受后世影响)

“泱泱东海上,真可霸中原”:浩渺的东海之上,真可以称霸中原。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诗人在福州任通判期间。据《新唐书·艺纪》载:“郑覃,字公谊,兴平人。……擢进士第,补秘书郎。……入为左拾遗。”郑覃与白居易有师生之谊,曾作《赠乐天诗》云:“昔岁初相见,今朝又别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白居易也曾赋诗酬和。这首诗就是诗人答郑覃的诗。

从诗题看,此诗应是一首答谢诗。诗人对郑覃的赏识、知遇十分感激,故写此诗以答谢。

首句开门见山地表明了作者受知于郑覃的经过和当时社会风气的状况。唐德宗时,宰相贾异推荐张籍、王建等人,使古文复兴。此后,科举取士也重视文章,提倡古文。韩愈、柳宗元等大儒也大力提倡古文,倡导古文运动;李翱、皇甫湜等也致力于古文的创作。唐代古文运动兴起以后,人们认为“文起八代之衰”,即唐代古文家的作品能继承并发展汉魏六朝以来的文学传统,使古文达到新的高峰。因此,当时人们称赞“八代斯文振”。这里“八代”指的是汉魏六朝及唐代初期。诗人在这里用一个“振”字,说明当时的文人学士,都致力于古文创作,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风。

第二句点明了当时福建地区文化学术的发展状况。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交通不便,加上历代统治者推行海禁政策,所以,长期以来,福建地区经济相对滞后。但尽管如此,福建人民仍然热爱自己的家乡,努力进行着文化学术活动。诗人在福州任通判时,就看到福建人民在文化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旧唐书.地理志》说:“闽越之地,山川险阻,地广人稀。其民多楼居台沼间,习于水斗。”这正说明了福建人民善于水上活动的习性。而福建的海上交通要道—崇武城,更是“南接南海,东临大海”,成为当时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因此,福建沿海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学术得到了较快发展。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的内容,指出福建地区文化学术之所以得到长足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当地人民的勤奋学习。“精灵”是指精神、灵气,这里用来比喻人才、人才所具备的品质。“同不灭”是指这些人才的精神或灵性是不会消失的,也就是说不会随时间而衰减。这里强调的是人才的精神品质是永恒的。

第四句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阐释。“显晦”一词,原义为光明和隐藏,引申为显达和隐退、显赫和淡泊两种含义。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来说明功名利禄对于人的价值观念来说并不重要。只要自己能够保持清白廉洁、勤勉务实的品质,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个比喻,把功名利禄比作了太阳和月亮,说太阳虽然光辉灿烂,但是人们不能长时间地享受;月亮虽然暗淡无光,但人们在夜晚总是离不开它的。诗人在这里用一个“须”字,既表现了功名利禄的重要性,又表现了功名利禄的暂时性和短暂性。

第五句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于名利的看法。诗人认为,权势应该由我们自己掌握,功名不应该靠后代来实现。诗人在这里用一个“权”字来概括权势的概念。同时,诗人还通过“名非藉子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个人的名字和名声应该靠自己去争取和维护,而不是靠子女去继承和发扬。这里强调的是个人奋斗精神和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第六句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诗人认为,在浩渺的大海上,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才能称霸中原。诗人在这里用一个“真可”来表示自己的决心和信心。这里强调的是实力的重要性。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霸中原”,指统一中原。中原地区地势广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诗人在这里用一个“真”字来表达自己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整首诗歌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感情真挚。诗人通过对自己受知于郑覃的经历的回顾,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学术的重视以及追求文化学术进步的愿望。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功名利禄的看法和对于实力的重视的表述,体现了自己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于国家发展的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