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携竹杖访禅栖,钟磬无声鸟乱啼。
只履乍逢归竺国,众香今已指曹溪。
幻身自昔终于灭,住世虚传得大齐。
却笑俗情空雨泪,悟来应识世人迷。

【注释】

1、大笠僧:即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2、太虚故居:指惠能大师的旧居。

3、竹杖:惠能大师以杖为伴,参禅悟道。

4、钟磬:佛教寺庙里的乐器。

5、鸟乱啼:鸟儿因惊扰而鸣叫。

6、只履:惠能大师在曹溪(今广东曲江县东南)弘法时所穿之履,象征他“不立文字”。

7、竺国:古印度国的别称。

8、曹溪:指惠能弘法处,位于广东省曲江县东南。

9、幻身灭:指惠能大师的肉身已灭。

10、住世:居住世间,指惠能弘法传教。

11、大齐:即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

12、俗情雨泪:指世俗人情如雨下。

13、世人迷:指世人对禅宗的理解有迷惑之处。

【赏析】

《过大笠僧太虚故居》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一首诗作。此诗写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当时张祜任方丈书记官,与寺中僧人交往密切,曾随师参禅。此诗就是作者重访惠能大师当年弘法处时所作的一首偈语。

首联“重携竹杖访禅栖,钟磬无声鸟乱啼”,诗人重访禅栖之地,手持竹杖,钟磬声静,鸟鸣乱起,表现出一种寂静祥和的气氛。

颔联“只履乍逢归竺国,众香今已指曹溪”,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大师的敬仰之情。诗人用“乍逢”来表达他对大师的意外相遇,用“众香”来比喻大师的教化之力。

颈联“幻身自昔终于灭,住世虚传得大齐”,诗人感慨自己虽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大师的教化却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一代宗师。

尾联“却笑俗情空雨泪,悟来应识世人迷”,诗人用幽默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觉悟,他认为世人之所以被迷惑,是因为他们过于执着于世俗的情感,而忽视了禅宗的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