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将词赋冠明廷,断狱年来动引经。
德比于公高汉室,名同小陆起华亭。
寿筵犹献长生缕,海国争看执法星。
何必西岩采三秀,郡斋瑶草自青青。
【注释】
曾:曾经。词赋:指诗词歌赋。冠:超过。断狱:审理案件。动引经:以古为鉴,引经据典。德比于公:比喻你的品德像汉末的荀彧一样高洁。汉室:东汉王朝。名同小陆:与陆机相比,名声相等。起华亭:陆机在西晋曾任吴郡太守,华亭是吴郡属县,所以称陆机为“起华亭”。寿筵:生日宴会。寿星:长寿之人。献长生缕:祝寿人长寿。海国:海外各国。执法星:执法如山,公正无私,如同天上执法之星。西岩:山名,位于今四川雅安市西,有风景秀丽的西山。三秀:指松、梅、竹三种植物,这里泛指松、梅、竹。郡斋:官署书房。瑶草:一种仙草,常用来比喻高洁之士。青青:生机勃勃的样子。
【赏析】
《寿李司理》是唐代文学家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作者对李司理的品行才能予以了高度的赞扬,并表达了对其长寿的美好祝愿。全诗语言朴实,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
首联“曾将词赋冠明廷,断狱年来动引经”两句,作者首先称赞李司理才学出众,文辞雄健。他能够以文才闻名于朝廷,并且通过断案而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这里的“断狱”是指法官审理案件,而“引经”则是指引用经典作为判案的依据。诗人通过这两个方面来形容李司理的才华和品德。
颔联“德比于公高汉室,名同小陆起华亭”两句,进一步赞美李司理的品德和成就。他就像古代的荀彧一样品德高尚,他的事迹就像陆机在华亭那样声名显赫。这句诗不仅赞扬了李司理的品德,也表现了他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
颈联“寿筵犹献长生缕,海国争看执法星”两句,则是对李司理的祝贺之情的表达。在寿宴上,人们纷纷献上祝福,希望李司理能够长寿健康。同时,他也被誉为海外各国敬仰的执法之星,这是对他执法公正无私的高度赞誉。
尾联“何必西岩采三秀,郡斋瑶草自青青”两句,则是对李司理的赞美之词。诗人表示,他无需再去追求那些虚幻的东西,只需要欣赏自己的才华和品德即可。最后一句“郡斋瑶草自青青”,是对李司理才华横溢的赞美,同时也寓意着他的人品清白,如同生长在郡斋中的仙草一样,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
整首诗通过对李司理的赞美和祝愿,展现了诗人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和友谊的重视,以及对朋友的深深祝福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