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夜高台露气清,遥空灵籁送秋声。
桂枝先自轮中满,莲炬还从镜里生。
隐隐七层标舍利,双双百宝放光明。
龙膏烛与蟾蜍影,同向人天照化城。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861年(元和六年)八月十四日夜。当时,诗人在长安集平远台观万岁神光二塔灯,与张孺、钱叔达、谢修之、陈汝王、大王玉、生袁无竞等八人同赋,共得“八庚”。这首诗是其中之一,题为《良夜高台》。
诗的首句写景。良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良夜高台,指良夜时分登上高台观赏月色。良夜高台露气清,遥空灵籁送秋声。良夜的月光如水,高台之上,露气清新。此时,远处天空传来阵阵秋意的声响,仿佛是天上神仙在奏乐。这句诗通过描绘良夜高台上的景色,为后文写诗人与友人同赏月光做了铺垫。
颔联两句分别从桂树和莲炬两个角度写月色。桂枝先自轮中满,莲炬还从镜里生。这两句以桂花和莲炬为引子,写月色之美。桂花香气扑鼻,满树金黄,犹如一轮明月;而莲花则像一面镜子,倒映着月亮。这两句诗通过对桂花和莲炬的描绘,展现了月色的皎洁和明亮。
颈联两句分别从七层舍利和百宝两个方面写月色之神秘。隐隐七层标舍利,双双百宝放光明。这两句诗以舍利和宝藏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月色的敬仰之情。舍利,佛教中的圣骨或遗物;宝藏,指各种宝物。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舍利和宝藏的光辉,展现了月色的神秘和美丽。
尾联两联写月光普照众生。龙膏烛与蟾蜍影,同向人天照化城。这两句诗以龙膏烛和蟾蜍影为比喻,表达了月光照耀世间万物的景象。龙膏烛,即蜡烛,象征着人间烟火;而蟾蜍影,则是蟾蜍的倒影,寓意着世间万物的影子。这两句诗通过描绘龙膏烛和蟾蜍影的形象,传达了月光普照世间万物之意。
这首诗是一首咏月之作,诗人通过描绘良夜高台上的景色、桂花和莲炬的光辉、舍利和宝藏的神秘光芒以及龙膏烛与蟾蜍影的形象,赞美了月光的美丽和普照众生之意。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与友人同赏月光、共度良宵的欢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