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沅陵楚水隈,一麾今出越王台。
当筵客尽留诗别,卧辙人多掩泪回。
津泛神龙悲剑去,峰过回雁望书裁。
九疑渐近三山远,何处登临屐再陪。
渊关再别屠使君次来韵明诗人徐熥作品赏析
【诗文】
万里沅陵楚水隈,一麾今出越王台。
当筵客尽留诗别,卧辙人多掩泪回。
津泛神龙悲剑去,峰过回雁望书裁。
九疑渐近三山远,何处登临屐再陪。
【翻译】
在遥远的沅陵楚水之滨,今天我离开了越王台。当宴会结束宾客离去时,我写下了离别的诗篇,而那些在路上的人则纷纷掩面流泪。我离开的时候,就像神龙一般悲愤地挥舞着宝剑,而山峰越过时,我又望着远方的湘兰,想象着何时能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虽然我已经接近了九嶷山,但距离那遥远的三山还有遥远的距离,我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与此地相遇,共赏风景。
【注释】
- “万里沅陵楚水隈”:沅陵指现在的湖南省怀化市,位于湖南西部山区,楚水即沅江的支流,流经该地。
- “一麾今出越王台”:越王台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位于现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一带,这里代指远离故乡的地方。
- “当筵客尽留诗别”:筵席结束时,所有的客人都留下来与我告别,并留下了他们的诗作作为纪念。
- “津汎神龙悲剑去”:津指的是渡口,汎意味着泛舟,神龙比喻着古代传说中的宝剑。这里描绘了一幅别离的场景,象征着宝剑被使用后的悲伤和遗憾。
- “峰过回雁望书裁”:回雁峰位于现在的湖南省邵阳市,相传有一只大雁飞过此地时被猎人射中,坠落于此。这里的“书裁”可能是指书信,表达了对朋友离别时的思念。
- “九疑渐近三山远”:九疑山位于现在的广西省柳州市,是一处著名的名山。三山指的是道教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也是传说中的仙境。这里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遥远地方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 “何处登临屐再陪”: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来行程的不确定感,他不确定自己何时能够再次回到这个地方,陪伴他的亲人和朋友。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作者在告别故乡时的复杂情感。首句“万里沅陵楚水隈”便设定了整个离别的背景和地点,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充满自然美景的画面。接着,“一麾今出越王台”展现了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疆的情景,同时也隐喻着一种责任或使命的承担。
在第二联中,诗人用“当筵客尽留诗别”和“卧辙人多掩泪回”两个场景,生动地刻画了与故友的深情告别。这种情感上的冲突和矛盾,使得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忧伤和不舍。第三联“津汎神龙悲剑去,峰过回雁望书裁”进一步将离别的情绪推向高潮,通过对比“神龙悲剑去”的壮志未酬与“回雁望书裁”的个人思念,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道路的迷茫和对友情的珍视。
尾联“九疑渐近三山远,何处登临屐再陪”则是对前文的深化和升华。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还提出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期待。这种对未来的展望和对现状的反思,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更深的思考价值。
《渊关再别屠使君次来韵》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离别诗,它更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思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诗人展示了他对人生、友情以及责任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