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偈过诸天,松间片月悬。
光分三世火,影灭半林烟。
云驶看疑运,霜明望更鲜。
玉绳低下土,金镜照迷川。
悟景应知幻,标枝可喻禅。
籁兼心共寂,轮与果俱圆。
散彩高幡外,生辉断磬边。
晓钟催渐落,长夜竟忘眠。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瓦棺寺看月同吴翁晋梅季豹郭圣仆志若真全二上人分得圆字:这是在描述诗人在一个寺庙中欣赏月光的场景。吴翁、晋梅、季豹、郭圣仆、志若真和全二上人都在场,他们各自分享着对月亮的观照和感悟。”圆字”可能指的是与月亮相关的某个词汇,也可能是指某种圆满或完整的状态。

  2. 问偈过诸天,松间片月悬:诗人询问自己是否能向诸天神问偈,即能否与神灵对话。同时,他注意到松林中的月亮悬挂在空中。这里的“偈”可能是“偈语”的意思,即诗句或祈祷词;而“诸天”则代表所有神灵。

  3. 光分三世火,影灭半林烟:诗人观察到月亮的光芒被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对应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月亮的影子在半林之中消失。这里的“光”和“影”都是指光线或影子,而“三世火”和“半林烟”则是形象地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和光影的变化。

  4. 云驶看疑运,霜明望更鲜:诗人抬头看到云层正在快速移动,这让他怀疑是否真的是宇宙间的运行。同时,他也看到了霜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明亮。这里的“云”和“霜”都是自然界的元素,而“疑运”和“更鲜”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宇宙规律的疑问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5. 玉绳低下土,金镜照迷川:这里诗人提到了“玉绳”和“金镜”。玉绳是一种古代的天文仪器,而金镜则是指镜子。诗人认为这些仪器在地面上低垂,仿佛大地受到了它们的指引。同时,他还看到镜子在迷离的水中反射出光芒。这里的“玉绳”和“金镜”都是象征性的词汇,代表着智慧和真理。

  6. 悟景应知幻,标枝可喻禅:诗人意识到世间的景色都是虚幻的,就像树枝上的花朵一样,只是暂时的存在。同时,他也想到了禅宗的思想,认为禅宗的修行就是领悟这种虚幻的本质。这里的“悟景”和“标枝”都是比喻性的说法,表达了诗人对于世界本质的思考。

  7. 籁兼心共寂,轮与果俱圆: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声音(籁)与内心(心)的和谐共处,也体会到了万物轮回(轮)和因果报应(果)的圆满。这里的“籁”和“心”都是自然界的元素,而“寂”则是形容一种平静的状态。“轮”和“果”则分别代表了事物的循环和结果。

  8. 散彩高幡外,生辉断磬边:诗人观察到天空中的彩云散落在高高的幡旗之外,而断磬(古代的一种乐器)也在光芒中显得格外明亮。这里的“散彩”和“生辉”都是形容色彩和光辉的词语。“高幡”和“断磬”都是具体的物体,而“外”和“边”则分别表示物体的外部和边缘。

  9. 晓钟催渐落,长夜竟忘眠:诗人感受到清晨的钟声催促着太阳逐渐落下,而长夜则让他忘记了疲倦。这里的“晓钟”和“长夜”都是时间的象征,而“渐落”和“竟忘眠”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夜晚的留恋。

接下来是这首诗的译文:

瓦棺寺的月亮照亮了夜空,我与几位友人一同观赏。我们共同探讨着关于宇宙和人生的问题,寻找着答案。

我们抬头望去,只见月亮的光芒分为三部分,仿佛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同时,月亮的影子也在半林之中逐渐消散。这时,我们想起了玉绳低垂,金镜照耀的情景,感叹宇宙的奇妙和神秘。

我们看到乌云在天空中快速移动,似乎在引导着宇宙的运行。而在清澈的水中,我们看到了霜花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这时,我们又想起了禅宗的思想,认为一切都是虚幻的,而真正的智慧在于领悟这种虚幻的本质。

我们感到大自然的节奏与内心的宁静相互呼应,同时也体会到了万物的轮回和因果报应。这时,我们想到了彩云在高幡之上飘散,断磬在光芒中闪烁的景象。这些美丽的画面让我们陶醉其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我们感受到了晨钟暮鼓的力量,它催促着太阳逐渐落下,而我们则沉浸在长夜的宁静之中。这时,我们感到了时间的珍贵和人生的短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