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杖节抚南夷,瘴雨炎风肯惮危。
每夜篝灯筹国事,随时焚草畏人知。
蛮方已喜标铜柱,汉殿重看赐玉枝。
恨乏坚䂥付彝老,为镌德政去思诗。
【注释】
杖节:持着节杖。杖,长柄的手杖,古代官员出行时手持。抚南夷:安抚南方少数民族。瘴雨:岭南湿热的气候。炎风:炎热的风。筹国事:商议国家大事。篝灯:指点灯,即燃起灯火。筹,通“聚”,聚集、商讨的意思。标铜柱:树立铜柱作为标记。汉殿:汉代宫殿。赐玉枝:皇帝赐给臣下的玉树枝条。彝:指少数民族。彝老:彝族首领。去思诗:思念故乡的诗篇。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黄庭坚写给他的好友、南安军(今属福建)知州黄公的一封书信。信中回忆当年他担任南安知府(掌理南安府)时的一些事情,并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首联说:“昔年杖节扶南夷,瘴雨炎风肯惮危。”意思是说,过去我拄着笏板出使南蛮,面对瘴雨炎风也不畏惧艰难。杖节:拄着笏板,是封建时代大臣上朝或出使外藩的标志。扶南夷:指出使南蛮地区。南蛮:指南方少数民族。瘴雨炎风:指当地多雾和炎热的气候。这里用典,意指南蛮地区的险恶。
颔联说:“每夜篝灯筹国事,随时焚草畏人知。”意思是说,在夜晚,我常常点燃灯光,商讨国家大事;而当有急事需要处理时,则随时将草本植物焚烧,以免泄露消息。篝灯:把灯挂在帐篷里或帐幕中,用以照明。筹:筹划,商量。焚草:焚烧草木,以消除秘密。
颈联说:“蛮方已喜标铜柱,汉殿重看赐玉枝。”意思是说,自从我在南蛮地区立下铜柱作标记以来,那里的人就欢喜了;而现在,我们又回到了汉殿,重新看到了皇上赐予我们的玉树枝条。蛮方:指南蛮地区。标铜柱:立铜柱为记。表示边界清楚,互不侵犯。汉殿:指朝廷。赐玉枝:指皇上赐予的符节,上面刻有“汉室”二字。
尾联说:“恨乏坚䂥付彝老,为镌德政去思诗。”意思是说,遗憾的是我缺少坚韧的木头来制作彝族首领的牌位,所以我为他刻下了一首《德政去思诗》。恨乏:遗憾没有。坚䂥:坚固的木头。付:交给。彝老:指彝族首领。德政去思诗:指对这位彝族首领的功德表示哀悼和追念的诗歌。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于自己任职南蛮时期的回忆和怀念之情。作者在诗中回忆了自己曾经出使南蛮,不畏艰险,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经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未能亲自参与国家治理的遗憾。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