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玕碧锁何模糊,烟雨满林秋日晡。
龙潜九地喷灵霭,凤入层霄衔瑞图。
清瑟泠泠鼓湘水,翠华隐隐飘苍梧。
云烟一幅醒我梦,二女祠前听鹧鸪。
【题解】:这首诗是诗人对一幅《万竿烟雨图》的题咏。
【注释】:方尚书,即方纲,字少岳,号铁峰,明代诗人、画家。
【赏析】:《万竿烟雨图》,这是一首赞美画幅中万竿竹子之美的诗。首二句“琅玕碧锁何模糊, 烟雨满林秋日晡”,描写了画中的竹景,以“琅玕”代称竹,形容竹色青翠,用“碧锁”形容竹叶密密层层,绿油油地一片。这两句是总写,为下文的描绘作铺垫。“烟雨满林”,说明此时正值秋天。“秋日晡”,点明时间。“日晡”,指傍晚。“龙潜九地喷灵霭,凤入层霄衔瑞图。”这两句写画面中的景象。这里说,画中的龙和凤都隐藏在九地之下和天宫之上,好像在喷吐出神奇的雾霭,并带着吉祥的图案。龙和凤,都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动物,这里借喻有才德的人。
【译文】:琅玕碧色的竹叶多么浓密呀,烟雨笼罩着整个树林,黄昏时刻。龙潜藏在九重地下喷出祥云,凤凰飞进高高的天幕衔着祥瑞的图画。清凉的琴声像湘水一样潺潺,华丽的车盖隐约可见飘动在苍梧山上。一幅画卷把我从梦中惊醒来,画中的二女祠前有鹧鸪啼叫。
【题解】:此诗为诗人观画后所作。
【注释】:“二女祠”,即陈妃祠,在湖南岳阳县西洞庭湖中。传说东汉末,曹操征吴未果,驻军于赤壁,闻周瑜谋害刘备,便假意劝降周瑜,周瑜不从。操怒杀周于鄱阳湖中,其妻大骂周,投江而死。操下令将她的尸体收葬。后来,操又令其子曹植为其建庙,并命人作赋歌颂之,这就是《感节篇》。
【赏析】:《万竿烟雨图》是方纲的一幅名画,观者无不为之倾倒。诗人观罢画后,遂作此诗以记。
诗的前二句是总起。“琅玕碧锁何模糊”,是说画中那万竿竹子,郁郁葱葱,苍翠欲滴,仿佛是绿色的屏障紧紧地环抱着大地。“烟雨满林秋日晡”,则进一步写出这幅画的景色特点。“龙潜九地喷灵蔼”,“凤入层霄衔瑞图”。“龙”与“凤”都是中华民族的圣物,它们潜伏在九地之下,飞翔在天空之上,象征着高贵、威严和尊贵的地位。而“瑞图”则是吉祥、美好的象征,这里借喻有才华的人士。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它把观画者的惊叹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题解】:此诗为诗人观画后所作。
【注释】:“二女祠”,在湖南省岳阳县西南洞庭湖中,相传为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之妻孙氏所筑。周瑜死后,孙夫人携子女回娘家,曹操派程普去追截,结果被孙夫人射杀。后人立祠祭祀。
【赏析】:此诗为诗人观画后所作的题咏。
诗的前二句是概括。“琅玕碧锁何模糊”,是说画中那万竿竹子,郁茂苍翠,犹如绿色的屏障紧紧环绕着大地。“烟雨满林秋日晡”,则更具体地写出这幅画的景色特征。“龙潜九地喷灵蔼”,“凤入层霄衔瑞图”。“龙”与“凤”都是中华民族的圣物,它们潜伏在九地之下,飞翔在天空之上,象征着高贵、威严和尊贵的地位。而“瑞图”则是吉祥、美好的象征,这里借喻有才华的人士。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它把观画者的惊叹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的中间两联是对画中景物的具体描绘:“清瑟泠泠鼓湘水”,“翠华隐隐飘苍梧。”这两句分别描绘了画中的两种景象:一边是清澈透明的瑟音,在湘水边轻轻响起;一边是隐约可见的翠绿色彩,在苍梧山头飘荡。“湘水”和“苍梧”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湘水是一条美丽的江河,它流经长沙、衡阳、永州等地,然后汇入洞庭湖。湘水清澈透明,波光粼粼,岸边的柳树倒映在水中,美不胜收。苍梧山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南处,那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离骚》中有“余不忍为此态也”的句子,屈原在这里用“苍梧”一词来形容自己不愿沉溺于世俗之中。
【题解】:此诗为诗人观画后所作。
【注释】:此诗为诗人观画后所作。
【赏析】:此诗为诗人观画后所作。
诗的前三句是总起。“清瑟泠泠鼓湘水”,说的是画中那悠扬的瑟声,如同湘水般清澈透明,流淌于天地之间。“翠华隐隐飘苍梧”,说的是画中那隐约可见的绿色彩霞,如同苍梧山般美丽迷人。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它们把观画者的惊叹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清瑟”“翠华”都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瑟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它的音色清脆悦耳,宛如流水般悠扬动听;而“翠华”则是指绿色的花絮或者草叶等自然之物,它的颜色鲜艳明亮,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诗的最后两句是总结。“云烟一幅醒我梦”,说这幅画卷仿佛是一幅云烟缭绕的画面,让我从梦中醒来。“二女祠前听鹧鸪”,说的是画中的二女祠附近有鹧鸪鸟啼鸣,让我不禁驻足倾听。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这里的“二女”可能指的是两位美丽的女子,也可能是指两个女儿国。无论怎样理解,这里的“二女”都代表着贤良淑德的女性。而鹧鸪鸟是中国南方的一种鸟类,它的叫声悠长婉转,常常让人联想到远方的家乡和亲人。
整首诗通过对画面的细腻描绘和深情吟咏,表达了诗人对这幅画的喜爱之情以及由此引发的无限遐思。同时,它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优美的画面,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那份宁静、和谐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