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柬召僧休,儒禅结伴游。
藻心遮戒律,觞改黜轲丘。
壁冷啼虫暮,云盘怒隼秋。
小章闲理楫,歌板上渔舟。
【注释】
折柬召僧休:折柬是古代书信的一种,柬,即书柬。折柬指写信邀请。
儒禅:儒,指佛教;禅,指禅宗。儒禅,即儒家与佛家教相结合。结伴游:结伴,指一同出游。
藻心遮戒律:藻心,即莲花,莲花心清净,象征佛法。遮,遮挡、遮蔽。戒律,佛教中关于道德规范的法则。
觞改黜轲丘:觞,指酒。轲丘,山名,在山东邹县东南二十里。这里用“觞”字代替了“酒”,因为饮酒往往伴随着唱歌。
壁冷啼虫暮:“壁”,墙壁。啼虫,即蟋蟀,因鸣声像在哭而得名。黄昏时分,蟋蟀开始呜叫,所以称傍晚为“啼虫暮”。
云盘怒隼秋:秋日的天空常常被乌云笼罩,云雾缭绕,好像一块大盘子在空中翻滚。怒隼,凶猛的隼鸟,秋天来临,它飞得更高,盘旋于高空,因此被称为“怒隼”。
小章闲理楫:小章,即短小的诗篇。闲理楫,悠闲地整理船桨。这里是说诗人在船上悠然自得地吟诵短诗,同时悠闲地整理船桨。渔舟,即渔船。
【赏析】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九月二日。作者与诸公郊游至二圣寺,并请出僧人休来同游。此诗即写此次郊外之游。
首句“折柬召僧休,儒禅结伴游”,写自己写信邀请僧人修休来共游。“折柬”二字点明时间,也表明作者对僧人修休十分信任和尊重。“儒禅结伴游”中的“结伴”二字,既写出了此次出游与往日不同的特点,又表现出诗人随遇而安、随缘而行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示出此次出游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颔联“藻心遮戒律,觞改黜轲丘”,“藻心”,指莲花之心,莲花心清净,象征着佛法。“藻心遮戒律”,即莲花心能遮盖住佛教中的戒律条文,表示佛法的普度众生之意。颔联通过对比,将佛法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既表现了佛法的包容性。
颈联“壁冷啼虫暮,云盘怒隼秋”,写傍晚时分,蟋蟀开始呜叫着,天空被乌云笼罩,云气像大盘子一样翻滚着。尾联“小章闲理楫,歌板上渔舟”,写自己悠闲地整理船桨,吟诵短小的诗篇,同时悠闲地整理船桨。尾联以“小章闲理楫”与“歌声板上渔舟”相对比,表现出诗人随遇而安、随缘而行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语言平实自然,意境清新淡雅,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与领悟,同时也展现了他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