鬡发茁霜根,精神出骨上。
能令见者心,自发幽岩想。
西山万螺青,得意即孤往。
履崄若平陂,宽衣不持杖。
道逢破衲人,长跪必合掌。
除却身口外,一钟无馀镪。
经行达曙鸡,念珠长五丈。
净月含宝瓶,彻底皆澄朗。

【注释】

鬡(juān)发:指头发,这里指僧衣。茁:生。霜根:像霜一样的根,指枯死之木的根部,比喻僧尼。精神:佛教语,指悟性、佛性或佛心。出骨上:从骨头里透出。见者心:见到的人的心。幽岩:静悄悄的山岩。万螺青:形容山峰如万颗螺壳般排列。孤往:单独去。险:危险的地方。危陂(pī):高坡。宽衣不持杖:宽松的衣服不用拄着拐杖。破衲人:破破烂烂的僧人。长跪拜合掌:长时间跪下叩头并合掌致敬。除:除去,去掉。身口:身体和口舌。一钟:即一钟声。无馀镪(qiàng):没有任何积蓄。经行:行走。达曙鸡:直至天明。念珠:诵经时用的一种计数工具,长五丈。宝瓶:佛家法器,形状像瓶子,用来盛放佛经等物。净月:指明亮的月光。含宝瓶:好像宝瓶内藏着明月。彻(chè)至:完全、透彻地。皆澄朗(chéng lǎng):全都清澈明亮。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的形象,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展示了他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解脱的境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

  1. 诗的第一句“鬡发茁霜根,精神出骨上”,描述了禅师的头发如同霜根一样枯萎,但他的精神却如同骨骼一般坚韧。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禅师虽然外在看似衰老,但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 “能令见者心,自发幽岩想”表达了禅师的言行能够感动他人的心灵,引发人们对深山幽谷的向往。这里的“幽岩”象征着禅师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和修行之地。

  3. 接下来,“西山万螺青,得意即孤往”描绘了禅师在看到西山美景时的满足感,独自前往那里寻求精神上的宁静和自由。这句诗展现了禅师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4. “履崄若平陂,宽衣不持杖”表现了禅师在面对困难时依然从容自如的态度,他不依赖拐杖来行走,体现了他内心的坚定和从容。

  5. “道逢破衲人,长跪必合掌”描绘了禅师在路上偶遇一位衣衫褴褛、行为举止谦卑的僧人,他毫不犹豫地跪拜并双手合十致敬。这体现了禅师对他人的尊重和谦逊。

  6. “除却身口外,一钟无馀镪”表达了禅师在生活中除了身体和言语之外,没有其他物质财富。这说明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和自由。

  7. “经行达曙鸡,念珠长五丈”描绘了禅师在漫长的旅途中一直行走到天明,手中拿着的念珠长达五丈。这体现了禅师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虔诚的修行态度。

  8. “净月含宝瓶,彻底皆澄朗”则是对禅师内心世界的赞美,他的内心如同明亮的月光一般纯净无瑕,一切都显得如此清澈和明朗。

这首诗通过对禅师外貌、言行举止和内在精神的描述,展现了禅师超凡脱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同时,诗人也通过对禅师生活的简朴和修行过程的描绘,传达了他对禅师高尚品质的敬佩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