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闾不可作,千古有馀悲。
精灵向何处,宗国竟去之。
颓风仍逝水,落日自荒祠。
不尽临湘意,含凄赋采蓠。

【注释】

①谒屈贾二先生祠:拜谒屈原、贾谊二位先生的祠堂。屈贾,指屈原和贾谊。②岁嘉靖甲寅,嘉靖元年(1522)也。③三闾:屈原曾自称“吾令放流,自外于世”,所以后人称他为屈原;贾谊被贬为长沙太傅,故称他为贾谊。④宗国:本指自己的国家,这里指汉王朝;去之:离去。⑤颓风:衰败的风气,此指朝廷中的不正之风。落日:太阳落山。荒祠:破败的祠堂。⑥临湘:临江而居的地方,这里指汨罗江边。⑦含凄:充满忧伤。赋采蓠:作《采薇》以寄托哀思。⑧《采薇》:古代楚国民歌,内容是说楚王被逐出郢都后在山野中流浪,思念楚国,唱着歌抒发心中的哀怨。⑨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政治家、诗人。⑩贾谊:西汉初期大臣、思想家、文学家,著有《过秦论》。⑪壬戌:即嘉靖十一年(1532),作者生年。⑫甲寅:嘉靖元年。⑬屈贾:屈原和贾谊。⑭三闾:屈原自称。⑮千古:千年之后。⑯余悲:不尽的悲伤。⑰精灵:神魂。向何处?何处是。⑱宗国:指自己的国家。⑲颓风:衰败的风气。⑳逝水:流逝的水。㉑荒祠:破败的祠堂。㉒不尽:无法表达的悲伤。㉓临湘:指汨罗江。

【赏析】

此诗写作年代未详,大约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作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许多士子因触怒权贵而被谪,作者亦是如此。因此,诗中充满了对屈原、贾谊等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与哀悼之情。全诗语言朴实自然,但情感深沉凝重,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

第一句“午日谒屈贾二先生祠”交代了诗人谒祠的原因。诗人来到屈贾二先生祠前,是为了祭奠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贤士。诗人通过谒祠这一活动,表达了自己对屈、贾二先生深深的敬仰之情。第二句“三闾不可作”直接点明了屈贾二先生的身份。“三闾”是指屈原,他在楚国担任大夫时,被封于三闾,因此得名。然而,由于朝政腐败,屈原最终因忠诚遭忌,被迫流放,最终投江殉国。第三句“千古有馀悲”则进一步强调了屈原的悲剧命运。这句诗通过对屈原一生经历的概括,表达了对屈原无尽的哀思和惋惜之情。第四句“精灵向何处”则是诗人对屈原灵魂归宿的追问。屈原虽然已离世多年,但他的精神仍长存人间,成为后世人们学习的楷模。最后一句“宗国竟去之”则揭示了屈原悲剧的本质原因——国家政治黑暗,导致忠良被排挤、流放甚至死亡。

“颓风仍逝水”一句承上启下,承接前文对屈原的缅怀之情,转而感叹历史的无情和变迁。诗人用“颓风”来比喻朝廷中的不正之风,暗示这种风气如同逝去的水一样,不断侵蚀着国家的根基。而“落日自荒祠”则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祠堂的荒凉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自己无法再见到昔日辉煌的无奈和悲哀。

第五六句“不尽临湘意,含凄赋采蓠”则是诗人对屈原生平事迹的回忆与怀念。诗人通过回忆屈原的生平事迹,表达了对他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同时,“含凄赋采蓠”一句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无奈。在这里,“采蓠”是一种古代乐器,寓意着悲伤与忧愁。诗人用“赋采蓠”来表达自己心中难以言表的哀愁与失落。

这首诗通过对屈、贾二先生的祭祀与怀念,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诗人以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诗意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