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信薄于礼,道德如追蠡。将除愚乱因,应向薄华洗。
万有生于无,万无归一柢。昔之得一者,仁义犹稊米。
侯王孤寡身,玉石藏真体。道隐无名,德至无声。若昧若谷,乃冲乃盈。
冲气为和,万物以成。知足之足,无寡无倾。牖窥天见,郊却马鸣。
损之又损,无为无行。百姓之心,圣人之情。民注耳目,圣浑聪明。
十三生死地,出死而入生。死生犹断绝,何况辱与荣。
前之大笑者,毋为乱首惊。夫惟道德贞,以为天下正。

定道德经为六十四章,是漫书所得的八首。

忠信薄于礼,道德如追蠡。将除愚乱因,应向薄华洗。

万有生于无,万无归一柢。昔之得一者,仁义犹稊米。

侯王孤寡身,玉石藏真体。道隐无名,德至无声。若昧若谷,乃冲乃盈。

冲气为和,万物以成。知足之足,无寡无倾。牖窥天见,郊却马鸣。

损之又损,无为无行。百姓之心,圣人之情。民注耳目,圣浑聪明。

十三生死地,出死而入生。死生犹断绝,何况辱与荣。

前之大笑者,毋为乱首惊。夫惟道德贞,以为天下正。

【注释】:

  1. 定道德经为六十四章:把《道德经》定为六十四篇,这是根据郭象的主张。郭象认为《老子》一书共五千余言,分为上下二篇,上篇讲道(即“无”),下篇讲德(即“德”字从“十”、“口”组成)。
  2. 忠信薄于礼:指在礼制中重视的是形式上的忠诚与信用。薄,轻视;厚,重视。
  3. 道德如追蠡:指像追逐小水桶一样追求道德,比喻追求浅薄、狭隘的道德。
  4. 将除愚乱因:即将除去愚昧和混乱的原因。
  5. 薄华洗:指用轻薄的东西清洗。薄,轻微;华,华丽、繁盛;洗,洗涤。
  6. 万有生于无:指宇宙万物都是从虚无中产生的。
  7. 万无归一柢:指所有的存在都归于一个根本或根源。柢,根、源。
  8. 昔之得一者:指古时候得到“道”的人。得一,即得道。
  9. 仁义犹稊米:《论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所说的“道”,是指仁义道德。
  10. 侯王孤寡身:指诸侯、帝王、孤儿、寡妇等身份的人。
  11. 玉石藏真体:比喻隐藏了真实的本体。玉,美玉;石,顽石。
  12. 道隐无名,德至无声:指道是无形无迹的,德是寂静无声的。
  13. 若昧若谷:指像黑暗一样深沉而又像山谷一样宁静。若,好像;昧,昏暗;谷,山谷。
  14. 乃冲乃盈:指充盈而不外溢。冲,满溢;盈,充满。
  15. 冲气为和:指充盈之气能调和万物。冲气,充盈之气;和,调和。
  16. 知足之足:指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就已足够了。知足,满足。
  17. 无寡无倾:指不偏狭、不偏倚,保持平衡。寡,偏狭;倾,倾斜。
  18. 牖窥天见:指通过窗户观察天空。牖,窗户;窥,观看;见,显现。
  19. 郊却马鸣:指在郊外听到马鸣声。郊,郊外;却,避开。这里借指听到远处的声音。
  20. 损之又损:指减少一切杂念和欲望,以达到心灵的清净。损,减少;之、又皆助词,无义;损之又损,意谓减到极点。
  21. 无为无行:指不要人为地做事,也不要随意行动。
  22. 百姓之心,圣人之情:指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和圣人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
  23. 民注耳目:指民众被圣人的思想言论所打动并受到感染。
  24. 圣浑聪明:指圣人的心智十分清明、明智。
  25. 十三生死地:形容生死的境界非常深奥玄妙。
  26. 出死而入生:指从死亡的深渊中走出来,重新获得生命。
  27. 死生犹断绝:指生死如同被切断一般,难以连接。
  28. 前之大笑者:指先前嘲笑大道的人。
  29. 夫惟道德贞:意为只有道德纯正才是最高的准则。
    【赏析】:
    这首偈颂主要论述了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道”与“德”。它通过对《道德经》的诠释和阐释来展现这一哲学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这首诗开篇便指出了《道德经》的编纂方式——将《道德经》定为六十四篇,这是根据郭象的主张。郭象认为《老子》一书共五千余言,分为上下二篇,上篇讲道(即“无”),下篇讲德(即“德”字从“十”、“口”组成)。这种编纂方式体现了道家对于“道”与“德”的深入探讨和理解。
    这首诗进一步阐述了“忠信薄于礼”的观点。作者指出在礼制中重视的是形式上的忠诚与信用,而忽视了对“道”和“德”的追求。这反映了儒家对于礼制的批判和道家对于礼制的反思。
    这首诗表达了“万有生于无”的理念。作者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从虚无中产生的,这体现了道家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这首诗还涉及到了“道”与“德”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道”是无形无迹的,而“德”则是寂静无声的。同时,“道”是包容万象的根本或源头,而“德”则是指隐藏了真实的本体。这种观点表明道家对于“道”与“德”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这首诗总结了作者对于“道”与“德”的理解。作者认为只有道德纯正才是最高的准则,只有通过减少一切杂念和欲望,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清净。此外,诗歌还强调了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和圣人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以及民众被圣人的思想言论所打动并受到感染的情况。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诗歌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