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徐一片石,千古柱中流。
绕树开僧舍,缘空结梵楼。
疏灯明水底,落月挂潮头。
向晚禅钟起,风吹到客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注解理解诗意,把握诗歌内容。
“南徐一片石,千古柱中流”是第一联,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历史,从眼前看到千年之前的景象,这不禁让人感叹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无情。
“绕树开僧舍,缘空结梵楼”是第二联,诗人由眼前的景色想到寺庙中的和尚舍,在山间空中建起了佛塔,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疏灯明水底,落月挂潮头”是第三联,诗人由水面上的月光想到水中的灯光,进一步描绘出夜晚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向晚禅钟起,风吹到客舟”是最后一句,诗人由傍晚的钟声联想到夜晚的风,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答案】
示例:
泊京口望金山寺
南徐一片石,千古柱中流。
绕树开僧舍,缘空结梵楼。
疏灯明水底,落月挂潮头。
向晚禅钟起,风吹到客舟。
译文:
我站在京城口眺望金山寺,只见南徐一块大石头,屹立在长江的中央。
绕着山树开着僧舍,依着虚空结起佛阁。
稀疏的灯火映照在水底,月亮挂在江潮头上。
傍晚时分僧人敲钟,夜幕降临,微风拂来,吹过我的小舟。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京口望见的景色,后四句写京口的夜景。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历史,从眼前看到千年之前的景象,这不禁让人感叹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无情。同时,诗人还通过描写寺庙中的和尚舍、佛塔等景物,表达了对佛教文化以及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