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归新土,青山闭旧庐。
苔缘题遍壁,蠹满读残书。
凤老梧桐死,霜寒橘柞疏。
佛天畴昔愿,今日定何如?

诗句翻译:

  • 白骨归新土,青山闭旧庐。

  • 译文:

  • “白骨归于新土”:指人们死后被埋葬,骨头回归到土地上。

  • “青山闭旧庐”:意味着旧有的居所被青山环抱,不再开放。

  • 苔缘题遍壁,蠹满读残书。

  • 译文:

  • “苔藓爬满墙壁”:墙壁上长满了苔藓。

  • “蠹虫布满书籍”:书籍因长时间受潮或受虫蛀而损坏不堪。

  • 凤老梧桐死,霜寒橘柞疏。

  • 译文:

  • “凤凰已老”:比喻人年迈。

  • “梧桐落叶”:梧桐树的叶子因霜降而脱落,象征人的衰老和生命的结束。

  • “橘柞枝干稀疏”:橘子树的枝干因霜冻变得稀疏,同样暗示生命的脆弱。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李检讨成甫的深切怀念与不舍。诗中通过描绘坟墓、古宅、苔藓、蠹虫、枯木等自然景物,以及人物的老去和生命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友人逝去的哀思。同时,通过对这些景物的具体描写,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他们友谊的珍视。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洁,寓意深远,是袁宗道诗歌作品中的佳作之一。

注释:

白骨归于新土,青山闭旧庐。

  • 注解:“白骨”指逝者的骨头;“新土”指肥沃的土地,常用以比喻新生;“青山”指郁郁葱葱的山;“旧庐”指过去的居所。
    苔缘题遍壁,蠹满读残书。

  • 注解:“题遍壁”指题字遍布墙壁,形容学问广博;“读残书”指阅读残缺的书籍,表示学问有所成就但未臻完美。
    凤老梧桐死,霜寒橘柞疏。

  • 注解:“凤老”指凤凰已老,比喻人老;“梧桐”指梧桐树,常用于文学意象;“桔柞”(橘树)指柑橘树,亦为常绿树种;“死”指枯萎;“寒”指寒冷;“疏”指稀疏。
    佛天畴昔愿,今日定何如?

  • 注解:“佛天”指佛教的世界;“畴昔”即从前;“愿”指心愿或愿望;“今日”指现在;“定”指肯定或确定。整句意思是回顾过去的愿望是否已经实现,表达对往事的感慨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泉路飘零久,人间惆怅深。

  • 注解:“泉路”指死后的道路;“飘零”指漂泊无依;“惆怅”指感到悲伤或失望。整句意思是表达了对亡友离去后,自己孤独生活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有儿非滴骨,觅鬼不灰心。

  • 注解:“儿非滴骨”指孩子不是被滴血认亲而死;“觅鬼”指寻找已故亲人的灵魂;“灰心”指失去希望或信心。整句意思是说,虽然知道孩子可能并非因为传统习俗而死,但仍愿意寻找他的灵魂,表现出对亲情的执着和对传统的坚守。
    虫鼠知谁胜,鸺鹠可寄音。

  • 注解:“虫鼠”指小动物;“孰胜”指谁更强;“鸺鹠”是一种夜行性猛禽,此处用作比喻,指能够传递信息的动物。整句意思是说,即使小动物也有它们的生存方式和智慧,能够通过某种方式传递信息,从而提醒人们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
    无生君所学,忍苦莫悲吟。

  • 注解:“无生”即没有生活下去的意思;“君所学”指你所学的东西;“忍苦莫悲吟”指忍受痛苦,不要过分悲伤地吟咏。整句意思是告诫人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要轻易沉溺于悲伤之中。
    《挽同年李检讨成甫四首·其三》由明代文学家袁宗道所作,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李检讨成甫的深切怀念与不舍。诗中通过描绘坟墓、古宅、苔藓、蠹虫、枯木等自然景物,以及人物的老去和生命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友人逝去的哀思。

诗歌原文:

白骨归新土,青山闭旧庐。
苔缘题遍壁,蠹满读残书。
凤老梧桐死,霜寒橘柞疏。
佛天畴昔愿,今日定何如?
泉路飘零久,人间惆怅深。
有儿非滴骨,觅鬼不灰心。
虫鼠知谁胜,鸺鹠可寄音。
无生君所学,忍苦莫悲吟。

诗歌解析:

这首诗是袁宗道对其同僚李检讨成甫的哀悼之作。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李检讨成甫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人。他的离世让袁宗道深感悲痛,因此写下了这首充满哀思的五言律诗。

诗中的每个句子都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深沉的情感。首先,“白骨归新土,青山闭旧庐”表达了一种对死亡的接受和理解。在古人的观念中,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而青山则象征着永恒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这里的青山闭旧庐,既表达了对逝去者的怀念,又表达了对生命轮回的认知。

接下来的句子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苔缘题遍壁,蠹满读残书”描绘了一幅书房的景象,其中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和知识的气息。蠹虫满屋、书籍破损,都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这里不仅仅是对李检讨成甫生前生活的描绘,更是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怀念。“凤老梧桐死,霜寒橘柞疏”通过描绘梧桐叶落、橘树枝枯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逝去的哀思和不舍。这些都是诗人在回忆与友人共度的时光时所产生的情感。

最后两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感慨。“佛天畴昔愿,今日定何如?”这句话既有对往昔美好愿望的回忆,也有对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感和忧虑。这里的佛天畴昔愿,可能是对于过去某种理想或期望的描述,而今日定何如则是诗人对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和矛盾的一种感叹。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袁宗道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友情和命运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它不仅是一首悼亡之作,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