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平生爱山水,移家直入烟霞里。
一窥尘网便深藏,两以鹤书征不起。
头戴皮冠手扶策,苍苍满面风霜色。
世人欲见恐难寻,樵客相逢多不识。
卖药修琴还到城,暂来倏去谁将迎。
伯阳已信皆糟粕,季子何劳问姓名。
予亦曾知君隐处,风泉翠滴琅玕树。
不待长须更致书,明朝载酒听莺去。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寄句曲山中隐者
- 诗句:康乐平生爱山水,移家直入烟霞里。
- 译文:康乐平生爱好山水风光,我搬家直接进入了烟雾缭绕的地方。
- 注释:康乐,指唐代诗人王维(维摩诘)。“平生”表示一直以来,“爱”表达了深厚的喜爱之情。“移家”说明搬迁住所,“直入”表示非常直接地进入某个地方。“烟霞里”描绘了一种仙境般的环境。
- 赏析:首句表达了王维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及其对隐居生活的追求。
一窥尘网便深藏,两以鹤书征不起
- 诗句:一窥尘网便深藏,两以鹤书征不起。
- 译文:一旦窥见尘世纷扰就深深地隐藏自己,两度用书信向隐者求教却都未得到回应。
- 注释:尘网,比喻世俗的纷扰和诱惑。“深藏”指的是隐居生活,远离尘世。“两以鹤书征不起”中的“两以”表示不止一次,“鹤书”是指书信,这里借指隐者的回复。“征不起”意味着没有回应或者拒绝。
- 赏析:第二句展现了王维在寻求隐居之地时遭遇的挫折,表达了他对隐者的敬仰和无奈。
头戴皮冠手扶策,苍苍满面风霜色
- 诗句:头戴皮冠手扶策,苍苍满面风霜色。
- 译文:头戴皮帽手扶着拐杖,脸上满是风霜的色泽。
- 注释:“皮冠”是古代文人常用的头饰,代表身份地位。“扶策”指的是支撑着拐杖。“苍苍满面风霜色”形容了岁月的痕迹和艰苦的生活状态。
- 赏析:第三句形象地描绘了作者自己的外貌特征以及与隐居生活相关的艰辛。
世人欲见恐难寻,樵客相逢多不识
- 诗句:世人欲见恐难寻,樵客相逢多不识。
- 译文:世人想看见你恐怕难以寻找,樵夫们与你相遇也多半不认识你。
- 注释:世人想要见到他可能很困难,“欲见”即想要看到他。“樵客”是指樵夫,他们是山林间的劳动者。“多不识”表示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无法认出他。
- 赏析:第四句表达了作者虽然隐居于世外,但依然难以避免与外界的接触,他的行踪往往不被普通人所知。
卖药修琴还到城,暂来倏去谁将迎
- 诗句:卖药修琴还到城,暂来倏去谁将迎。
- 译文:我卖了药物后修琴,回来时忽然离去,谁还会迎接我?
- 注释:“卖药”指的是为了生计而贩卖药品。“修琴”则是指修补乐器。“还到城”表示回到城里。“暂来倏去”意为突然到来又突然离去。
- 赏析:第五句反映了王维在隐居生活中,有时会因为生计需要而不得不离开,然后又迅速返回,体现了一种矛盾和无奈。
伯阳已信皆糟粕,季子何劳问姓名
- 诗句:伯阳已信皆糟粕,季子何劳问姓名。
- 译文:伯阳已经相信都是糟粕了,季子何必问名字呢?
- 注释:“伯阳”指老子,“季子”指孔子。“皆糟粕”表示认为这些观点或知识已经过时或无用。“何劳”意为哪里用得着,“姓名”指的是人名或名字。
- 赏析:第六句表达了王维对于某些哲学思想的看法,认为它们已经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予亦曾知君隐处,风泉翠滴琅玕树
- 诗句:予亦曾知君隐处,风泉翠滴琅玕树。
- 译文:我也曾经知道您的隐居之处,那里的风声泉水潺潺,翠绿的树叶滴落如同珍珠。
- 注释:“予”指作者自己。“君”在这里是对隐者的尊称。“风泉”是指风吹过泉水的声音,“翠滴”形容树叶翠绿如珠玉般滴落,“琅玕树”是一种树木的名称,常用来形容树木美丽。
- 赏析:第七句表达了作者对隐者所在之地自然环境的喜爱和向往。
不待长须更致书,明朝载酒听莺去
- 诗句:不待长须更致书,明朝载酒听莺去。
- 译文:无需等到头发变白才写信,明天我要带着美酒听着黄鹂的歌声离开。
- 注释:“长须”通常用来描述老年,但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头发变白。“致书”是指写信。“明朝”即明天。“载酒”意为携带美酒。“莺”是黄鹂的别称。
- 赏析:第八句表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离别氛围,作者没有等待长发垂老再去表达思念之情,而是选择在明天带着美酒和愉悦的心情去聆听黄鹂的歌声。
这首诗通过描绘王维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隐者的交往以及隐者对外界的疏离感,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安宁的隐逸精神。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传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