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梅非探梅,梅花满玉台。
北风吹尽日,疏雪点荒苔。
色得乾坤正,精成造化胎。
无人知老子,刚坐一牛来。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的内容大致理解清楚,然后根据选项的要求,逐一进行比对分析。本题的注释是:探梅非探梅,梅花满玉台。北风吹尽日,疏雪点荒苔。色得乾坤正,精成造化胎。无人知老子,刚坐一牛来。
“梅花”即梅花树,古人认为梅花为五谷之花,故以“梅”代称。“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芬芳四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梅花的品格高洁、坚强不屈、清雅俊秀、香而不腻,象征着高尚的人格和坚贞的节操。“探梅”,就是观赏梅。“梅花”“梅树”在古诗词中常作为人名、地名、典故或物象出现。如唐代李商隐《赠韩司直》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
【答案】
梅花
探梅非探梅,梅花满玉台。
北风吹尽日,疏雪点荒苔。
色得乾坤正,精成造化胎。
无人知老
人,刚坐一牛来。
译文:
我并不是去观赏梅花,而是在赏那满地的梅花。
北风吹尽了日子的阳光,疏雪点点洒落在荒芜的苔藓之上。
梅花的颜色与天地相合,它的精神可以造就宇宙万物。
没有人能够了解我的志趣,只能像一头老牛那样静静地坐着享受着。
赏析:
首联“探梅非探梅,梅花满玉台”,写诗人在寒冬腊月里,踏雪寻梅,而所见却是满目苍凉的梅花枝头,不禁感叹道:“探梅非探梅”。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兴致大发,因为此时他已看到了满地的梅花瓣儿。这两句诗,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深意。诗人之所以要踏雪寻梅,就是因为梅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高贵的品质,而自己正是被这种品质所吸引才来到这冰天雪地的环境中的。所以,即使眼前只是梅花枝头的几朵梅花瓣儿,也足以让诗人感到欣慰,并为之陶醉。
颔联“北风吹尽日,疏雪点荒苔”,写诗人欣赏完梅花,又看到一片荒凉的景象。这里运用了“寒日”和“疏雪”两个意象,写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同时也是寒冷的季节。诗人用“北风”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冬日的特点,同时通过“尽”字,表现出冬日漫长且寒冷的特点。“日”和“雪”这两个词都给人以时间的感觉,而在这里它们又共同表现了冬日的凄凉之感。诗人用“点荒苔”来形容雪落下时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日的荒凉之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颈联“色得乾坤正,精成造化胎”,写梅花不仅颜色美丽动人,而且还有极高的价值。这里,诗人用“得乾坤正”来形容梅花的美貌,而“精成造化胎”则赞美了梅花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质。梅花的色泽和气质都得到了大自然的完美体现,因此可以说它已经达到了“造化”的境界。这里的“乾坤”指的是天地之间,而“造化”则是造物者的意思。诗人通过这句话赞美了梅花的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尾联“无人知老子,刚坐一牛来”,写诗人独自一人欣赏完梅花后,感到非常孤寂,于是只好找了一头老牛一起度过时光。这里的“老子”指的是诗人自己,而“一牛”则是指一头老牛。诗人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和无奈感。尽管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个陪伴自己的朋友,但仍然感到孤单和寂寞。这可能是因为诗人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而现实中却无法实现这些梦想。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