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夕不能寐,此乐殊无央。
下堂步明月,月印花自长。
涓涓花间露,夜滴池水香。
但惜花月好,那知风露伤。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要逐句翻译,注意关键字的解释。最后分析作者的情感,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理解。

“此夕不能寐,此乐殊无央。下堂步明月,月印花自长。”意思是今夜失眠了,这种乐趣无穷无尽。下堂后漫步在月光之下,月光映照下的莲花花瓣儿随着步履移动而轻轻摇晃。“下堂步明月”中的“明月”指月亮。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下堂来漫步在月光之下,看到月华照耀下的荷花花瓣儿随着我的步履轻轻摇曳。“涓涓花间露,夜滴池水香。”的意思是:细细的露珠落在花丛中,夜深时分,清泉滴滴答答地落入池塘,发出阵阵清香。“但惜花月好,那知风露伤。”的意思是:只是可惜美好的花朵和明亮的月光,哪里知道这美丽的花儿是受风露之伤。“但”表转折,“惜”意为“可惜”。诗人由赏花过渡到感伤,由喜悦转入悲伤,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惋惜。

译文:

今夜失眠了,这种乐趣无穷无尽。下堂后漫步在月光之下,看到月华照耀下的荷花花瓣儿随着步履轻轻摇曳。细细的露珠落在花丛中,夜深时分,清泉滴滴答答地落入池塘,发出阵阵清香。只是可惜美好的花朵和明亮的月光,哪里知道这美丽的花儿是受风露之伤。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代至顺二年(1320年)七月,当时诗人任翰林应奉学士。诗人从初秋起就感到心情不平静,因为这时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他想到了自己与好友李士弘曾同游西湖观赏菊花,又想到李士弘已于去年去世。此时他正处在人生的低谷,内心充满痛苦。因此诗人的心情非常不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小令。全诗四句,前三句描写赏花时的情景,第四句抒发感慨,点明主题。

首句写不能入眠。“此夕不能寐”,表明诗人情绪烦乱,无法入睡。诗人之所以睡不着,是因为心中有许多事情在缠绕着他。“此乐殊无央”,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乐”,快乐的意思;“殊无央”,没有边际的意思。这两句是说,今晚的失眠,是由于心中的忧愁太多,难以消除。

第二句写赏花情景。诗人下堂散步,来到月光下,看到月光下的莲花,在微风中轻轻摇动。“下堂”,指走出厅堂,这里指诗人走出官署;“步明月”,指在月光下漫步。“月印花自长”,说明月光照射下的荷花随着诗人的脚步轻轻摇晃着,像影子一样长长地跟随在诗人身后。

第三句写赏花感受。“涓涓花间露,夜滴池水香”,写的是夜间赏花的感受。夜晚的花香,是来自花间的露水。“涓涓”指细小的水声;“花间露”指花上的露水。“夜滴池水香”中的“夜滴”指夜雨滴落;“池水香”指雨水洒在荷花上散发出的芳香。这两句是说,夜晚花香袭人,原来是因为夜里的雨滴落到荷花上的缘故。

最后一句抒发感慨。诗人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不禁为它的凋零而伤感。“但惜花月好,那知风露伤”,写的是诗人内心的矛盾心理。他虽然珍惜眼前的美景,但不知道这些美好的事物都是短暂的生命。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优美清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