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曾与玉凫迎,还隐桑麻海上城。
仙观雨时怜穗起,石门风过忆泉清。
微同草色先吹律,又借棠阴一听莺。
莫讶闭门虚折柳,春光浑似踏歌行。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解答此题时,要结合全诗内容来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然后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

第一联“轻舟曾与玉凫迎,还隐桑麻海上城”意思是:曾经乘坐轻舟,迎接仙凫,回到那海市蜃楼般的桑麻之城。轻舟和玉凫,都是仙境之物,此处用它们比喻张玉笥,表明诗人对张玉笥的崇敬之情。

第二联“仙观雨时怜穗起,石门风过忆泉清”。意思是:仙家庙宇在下雨的时候,会怜悯稻穗的丰满而飘落,石洞口经过风吹过,泉水就会变得清澈。“怜穗”“忆泉”,都写出了诗人对张玉笥的思念之情。

第三联“微同草色先吹律,又借棠阴一听莺”。意思是:微风吹动草木的颜色,仿佛能听到律吕之音,又借用梧桐树荫,听见黄莺的鸣声。“微同”“听莺”都是以景写情。

第四联“莫讶闭门虚折柳,春光浑似踏歌行”。意思是:不要惊讶于我闭门不出门,因为我已经陶醉了春天的美好风光,就像踏着歌声在行走一样。“虚折柳”“踏歌行”,都是以景写情。

【答案】

译文:

曾经乘坐轻舟,迎接仙凫,回到那海市蜃楼般的桑麻之城。轻舟和玉凫,都是仙境之物,此处用它们比喻张玉笥,表明

诗人对张玉笥的崇敬之情。

仙家庙宇在下雨的时候,会怜悯稻穗的丰满而飘落,石洞口经过风吹过,泉水就会变得清澈。“怜穗”“忆泉”,都写出了诗人对张

玉笥的思念之情。

微风吹动草木的颜色,仿佛能听到律吕之音,又借用梧桐树荫,听见黄莺的鸣声。“微同”“听莺”,都是以景写情。

不要惊讶于我闭门不出门,因为我已经陶醉了春天的美好风光,就像踏着歌声在行走一样。“虚折柳”“踏歌行”,都是以景写情。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初入仕途之时。当时他刚刚离开故乡到京师应试,而张玉笥则已官至郡县长官,两人分别多年,久别重逢,自然有无限

欣喜之情。首句点出“轻舟”,次句便写其与“玉凫”相逢的情景。“轻舟”,“轻如羽毛”的意思。古代称船为舟,但这里舟

是舟的形象化,所以轻得象羽毛那样轻,轻舟上的人是乘兴而来,载欢而归。这里的轻舟是作者自况的化身,也暗合题目中的“赠”

字。“玉凫”,即白鹅,传说中一种白色的大鸟。据《神异经》说:“海中有三鸟,一曰祖洲鸟,二曰蓬莱鸡,三曰瀛洲鸡,

日游万里。”其中“祖洲鸡”、“蓬莱鸡”皆为白鹅,因此这里说的“玉凫”,就是白鹅。诗人与白鹅相逢相恋,就象是与故人相遇一般。

第二联是说诗人在海上小城与故友重逢,并一同观赏海景。这里写的是诗人在海上小城所见到的景致。“仙观雨时怜穗起”,是诗人

眼中所见;“石门风过忆泉清”是诗人心中默想。这两句是说,雨天降临海边的小城,人们看到稻穗在风雨中摇曳,好像在向天空

祈求雨水;石洞口经过风吹过,泉水就会变得清澈。这里的“仙观”是诗人想象中的仙人的庙宇;“石门”是海中小城的地名。诗人

想象着自己在仙庙里祈祷降雨给海上的农田灌溉,而在海中小城里的石洞边,则可以听到泉水的声音,它清澈见底。这两句是说,诗人

在海滨城市看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并且产生了美好的联想。

第三联是说诗人看到海上小城的美丽景色,不禁想起家乡的景物。这里的“微同”,是说海中小城的草木颜色和诗人故乡的草木相似;

“闻莺”,是说海中小城的天空中传来黄莺的叫声,诗人想到家乡的黄莺也在鸣叫。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海上小城所看到的美景以及

自己内心的感受。

第四联是说诗人想到自己不能像张玉笥一样在海上小城安居,而是必须继续踏上征途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两句是说,你不要惊讶

于我闭门不出门,因为我已经陶醉了春天的美好风光,就像踏着歌声在行走一样。这里的“虚折柳”,是说诗人在海边小城闲居无事,

只好折下杨柳枝来插在门旁,表示自己暂时不在家乡居住;“踏歌行”,是说诗人在海边小城闲坐时,听到远处传来的歌声,于是起身随

着歌声在海边行走,表示诗人心情愉快。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