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名三十脱乌纱,双鬓生成合插花。
春去秋来浑未改,终知输尔傲霜华。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对菊九首·其二》之一。此诗以菊花的高洁、傲岸自喻,表现了自己不慕名利,志在高远,不为世俗所屈的精神风貌。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高远,富有哲理性。
“浮名三十脱乌纱”。浮名:虚名。乌纱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因用黑纱做成而得名。这里指官位和俸禄。脱(tuō):摆脱。乌纱帽是官员的标志,一旦戴上,终身不变。李白在这里说自己脱离了官场的功名利禄,不再受这些虚名的束缚。
“双鬓生成合插花”。鬓,同“边”,发际的边缘;插花,插在发间或额上作为装饰的小花。李白年轻时喜欢梳妆打扮,常常把鲜花插在头上,以示风雅。这里说他的头发已经白了,但还希望像年轻人那样打扮自己,表示自己对青春永驻的向往。
“春去秋来浑未改,终知输尔傲霜华”。“春去秋来”比喻世事变迁。“傲霜华”指菊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在深秋之中。霜华:秋天早晨的露水结成的晶莹的冰晶,也叫做秋霜。
注释:
浮名:虚名。
脱:摆脱。
乌纱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因用黑纱做成而得名。这里指官位和俸禄。
双鬓:头发两旁的部分。
生:一作“长”。
合:副词。
插花:插在发间或额上作为装饰的小花。
浑:全。
终:到底。
知:通“智”,明智、聪明之意。
输:不及。
尔:你。
傲霜华:形容菊花不怕严霜冻雪,依然盛开。
赏析:
李白的这首七绝写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左右,当时李白正被排挤离开长安,心情抑郁,因而借菊自况,以菊花的不畏严寒、傲然独秀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品格。
诗的开头两句:“浮名三十脱乌纱”,“浮名”即空名,指仕途中的虚名。这是指李白在长安做翰林时,曾做过一些应制诗,受到玄宗赏识,一时声名大噪,但这只是权贵们为了笼络人心而赠给他的虚名而已。这时他已三十多岁,从青年时代开始步入政坛,一直干到四十五岁才罢官。因此,他感到有些失望,于是决心脱掉官印,辞官归隐去了。这里说“三十”是从年龄来说的,实际是说从入仕到弃官的时间。脱下乌纱帽是李白对自己政治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对自己一生的一个总结。从此他就与官场绝缘,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了。
中间两句:“双鬓生成合插花”,“双鬓”即两鬓,指自己的年岁,这里暗用了汉代梁鸿的故事,说自己头发都白了还希望能再像年轻时那样打扮自己,以显示自己的风姿。这里用典是为了突出自己虽已年老却依然保持着青年人的风采和美态的自信。
末两句:“春去秋来浑未改,终知输尔傲霜华。”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说:尽管时光流逝,四季更迭,我的这种精神始终没有改变,最后我才知道还是你的傲骨最为高贵。这里运用了反衬手法和对比手法。前两句说诗人虽已脱离仕途,但仍保持着一种清丽脱俗的美态,这就形成了与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的对照。后两句则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说自己虽然知道对方比自己还要高尚得多,但却始终无法与之匹敌,只能甘拜下风。这样,就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全诗以菊为媒物,通过写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的品格。诗人以“菊”喻己,以“松”喻人,将二者并提,表达了自己对松、菊两种不同风格的赞赏和喜爱。诗人以菊花的傲霜凌寒来比喻自己的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