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雨乍霁云乍折,马首诸山齐献碧。崒峍突兀何处峰,淡鸦鲜妍可怜色。
长途遥遥无止息,北风夜起转愁绝。马铃当当送残日,乌鸦千点古坟侧。
我有新愁写不得,山骨鳞鳞忽起脊,中间尺余马蹄迹。
只道山石碎马蹄,谁知马蹄能穿石。莫言此石太辛苦,南山石阅北邙土。
石深一寸土无数,马上儿郎方笑语。

【注释】

麻城道中二首:作者在赴任途中经过麻城,写下这两首诗。

天雨乍霁云乍折,马首诸山齐献碧:刚刚雨过天晴,天上的云彩忽然散开,马头周围群山一齐呈现出碧绿的色彩。

崒峍(zù léi):高峻。突兀:形容山势高峻直立或突出的样子。

淡鸦鲜妍可怜色:淡黄色的乌鸦显得非常娇美可爱。

长途遥遥无止息,北风夜起转愁绝:路途遥远无边无际,寒夜北风吹动,让人愁思更加深重。

马铃当当送残日,乌鸦千点古坟侧:战马铃声叮当作响,仿佛送走了落日的余晖;乌鸦啼声凄厉,仿佛散落在古墓旁边。

我有新愁写不得,山骨鳞鳞忽起脊:我怀着新的忧愁却无法表达出来;山脊上岩石嶙峋,好像有什么东西突然隆起似的。

中间尺余马蹄迹:山脊上有一段大约一尺左右的蹄印。

只道山石碎马蹄,谁知马蹄能穿石:我原以为马踏碎了山石,没想到马蹄竟然能穿过坚硬的石头。

南山石阅北邙土:南山的石头见证了北边的坟墓土层。

莫言此石太辛苦,南山石阅北邙土:别以为这些石头很艰辛,其实它们见证了南边和北边的土壤。

石深一寸土无数,马上儿郎方笑语:石头深深地嵌进了土壤里,而脚下却是无数的黄土。年轻的战士正在欢笑交谈。

【赏析】

“麻城道中”即从麻城出发,途经多处,所见所感。诗人用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他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情怀。

首句写天放晴后云彩忽然散去,马头周围的群山呈现出碧绿的色彩,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山水画卷。“崒峍突兀何处峰,淡鸦鲜妍可怜色”,山峰峻峭突兀,形态各异的山峰矗立在蓝天之下。诗人用“何处峰”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淡鸦鲜妍可怜色”则通过色彩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美景的喜爱与赞美。这两句诗句简洁明快,意境深远,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进一步描绘了马首周围群山的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长途遥遥无止息,北风夜起转愁绝”,诗人描述了漫长的旅途以及夜晚北风吹起时带来的寒冷与孤独,从而表达了内心的忧愁之情。这两句诗句通过对比手法,使得诗歌情感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强了画面感。

第三、四句则转入对马铃铛声和乌鸦啼叫声的描绘,通过声音的描写来衬托出环境的寂静与冷清。“马铃当当送残日,乌鸦千点古坟侧”,诗人用马铃铛的声音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痕迹;而“乌鸦千点古坟侧”则通过乌鸦的啼叫声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这两句诗句既富有音乐性又富有画面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第五、六句则是诗人对自身感受的一种抒发。“我有新愁写不得,山骨鳞鳞忽起脊”,诗人感叹自己的新愁难以表达出口;而山脊上的岩石则仿佛有什么东西突然隆起似的。这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困惑,也暗示了大自然的无情和冷酷。

第七、八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以及内心的想法。诗人用“中间尺余马蹄迹”来形容自己的足迹之浅,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自嘲;而“只道山石碎马蹄,谁知马蹄能穿石”则通过对比手法来强调自己对自然的感悟与领悟。这两句诗句既具有哲理意味又富有诗意,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最后两句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莫言此石太辛苦,南山石阅北邙土”,诗人认为这些石头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坚韧地屹立不倒,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与人生。“石深一寸土无数,马上儿郎方笑语”则进一步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也表达了年轻一代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心情。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生活之苦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感悟。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