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哀一孤鸿,飞急向东逝。
伤哉金石交,三载乃相遇。
相遇能几何,一见不复双。
子尚滞西陵,我遂往銮江。
銮江不忍别,复有摄山行。
摄山不忍别,逐子至冶城。
冶城不忍别,十日淹江头。
饮子清泠酒,卧子木兰舟。
酸心一夜风,举目三千路。
别矣可奈何,含泪入城去。
诗句赏析:
- 哀哀一孤鸿,飞急向东逝
- 孤鸿形象:孤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高洁和孤独。在这里,孤鸿的形象被赋予了哀伤和急切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离别的无奈。
- 情感表达:通过“哀哀”一词,诗人传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悲痛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紧迫和友情的珍贵。
- 意象寓意:孤鸿在东方的天空中迅速飞翔,象征着友人即将离开的方向和未来可能的重逢,但同时也预示着分别的悲伤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 伤哉金石交,三载乃相遇
- 金石之交:指的是像金属和石头一样坚固的友谊,意味着双方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坚定的承诺。在这里,“伤哉”表示遗憾和哀愁,而“金石交”则强调了这份友谊的珍贵和深厚。
- 三载相遇:三年的时间足够让一个人成长或改变很多,但在这首诗中,这三年似乎并没有让双方的关系有所改善,反而加深了彼此的思念和痛苦。
- 意象寓意:通过对比“三载”与“相遇”的数量,诗人强调了时间对于真挚友谊的重要性,以及短暂分离后重逢的珍贵。
- 相遇能几何,一见不复双
- 短暂相遇: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悲哀,即两人的相聚是如此短暂,以至于一次见面就可能成为永别。这反映了诗人对友情易逝的无奈和感慨。
- 感情深化:尽管见面的次数不多,但每次相见都加深了双方的感情,使得这份友谊变得更加深刻和珍贵。
- 意象寓意:这种短暂的相聚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友情的脆弱性和珍贵性。
- 子尚滞西陵,我遂往銮江
- 滞留一方:这里的“滞留”意味着双方都因为某种原因无法立即回到对方身边,体现了两地分居或因故不能相聚的无奈。
- 銮江不忍别:銮江是诗人所在的地方,而“不忍别”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不舍。这里的“不忍”不仅仅是对空间的留恋,更是对友情的珍视和不愿意放手的情感表达。
- 意象寓意:通过描绘两地分居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担忧,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未知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
- 銮江不忍别,复有摄山行
- 继续前行:这里的“继续前行”意味着即便不能即时相见,也要保持联系并继续前行。这种行动上的坚持显示了诗人对友谊的执着和决心。
- 摄山不忍别:摄山是诗人的另一个所在地,这里的“不忍别”再次强调了对友人的思念和不舍。这里的“不忍”不仅是对地理距离的依恋,更是对友情的珍视和不愿意放手的情感表达。
- 意象寓意:通过描绘两地分居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担忧,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未知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
- 摄山不忍别,逐子至冶城
- 追逐相伴:这里的“追逐”和“相伴”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和意愿,即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追求和陪伴对方。这是一种对友情的重视和对伴侣的忠诚。
- 十日淹江头:这里的“十日淹江头”意味着诗人在江边徘徊了整整十天,表达了无尽的等待和思念之情。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切感受,也展示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 赏析:通过描述诗人在江边的等待和思念,诗歌传达了一种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失去的深切哀悼。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对爱情和友情的赞美与怀念。
- 卧子明珠明素月
- 比喻手法:这里的“卧子明珠明素月”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人比作明珠,将月亮比作素月,形象地表达了人物的品质和气质。
- 情感表达: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于人物高尚品质的赞美和敬仰,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思念之情。
- 赏析:这种比喻手法在古代文学中非常常见,它不仅美化了人物形象,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饮君白玉杯,卧看青天月
- 饮酒赏月:这里的“饮君白玉杯”和“卧看青天月”都是描绘诗人在特定场合下的行为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意境营造:通过这些描写,诗歌营造了一个宁静、美好的夜晚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 赏析:整首诗通过对场景、动作和情感的细致描绘,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述别为丘长孺》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描述,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古人对于友情、别离以及爱情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通过对这些情感的细腻捕捉和生动描绘,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感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