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浮沧海,窗开面面空。
楼台疑蜃气,帘幕逼蛟宫。
兔魄闲波面,鱼舠度镜中。
坐深忘色相,谁复叹飘蓬。

【注释】

水月寺:即水月宫,位于浙江杭州西湖之北孤山南麓。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初名“净慈寺”。宋景德二年(1005年)赐名“灵感院”,改称“水月寺”。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建。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重修,并改名为“水心月圆禅寺”。明嘉靖年间又加以修建,并改为今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了水月寺以后有感而作的七绝。全诗紧扣“水月”主题,通过写寺、写景、抒情,表现作者对水月寺景色的赞美和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首句写水月寺坐落在沧海之上。沧海,指东海。古人认为大海能包藏一切事物,故用沧海来形容它广阔无边。“古刹”是指古老的寺庙。沧海与“古刹”连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沧海之中矗立着古老寺庙的壮观图画。

次句写寺内楼台窗洞,一望皆空。“窗开面面空”,说明寺院建筑十分宏大,从各个角度望去,都是一片空旷。这既是写景,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第三句写楼台如同蜃气一样,使人产生幻觉,仿佛置身于蛟龙宫殿之中。蜃气,是一种由海底或高空中温度差异形成的自然现象,当阳光照射到海面上时,水面会出现一种半透明的白气,这是由于海水中盐分含量不同造成的。古代人们把这种半透明的白气叫作蜃。传说蜃气可以造成海市蜃楼的幻景。蛟宫,指神话传说中的蛟龙所居住的宫殿。这里用来比喻寺院的宏伟壮丽。

第四句写月光下,湖上的波纹好像兔子眼睛,水中鱼船的影子倒映在月亮下面。“兔魄闲波面”,以兔魄比喻明月。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就好像兔子在波光里游荡一样,给人以悠闲之感。“鱼舠度镜中”,以鱼舠比喻水中游动的鱼舟。鱼舠在月光下,就像鱼儿在明亮的镜子里穿梭游来游去一样。

末两句写诗人坐在这里,忘却了自己是凡人,已经变成了仙人。“坐深忘色相”、“谁复叹飘蓬”,意思是说诗人坐在水月寺中,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凡人,已经变成仙人了。“飘蓬”是蓬草的种子随风飘荡的意思。这里用来比喻人四处漂泊,没有归宿。诗人通过写自己在水月寺中忘却了凡人的色相,从而表达了他出家为僧的决心和愿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