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枫叶疏,登临怀古重踟蹰。
痛心舟楫淹南海,触目山河尽故墟。
白璧可怜遗道路,黄冠岂是侣樵渔。
胡尘竟逐狂风散,仰睹仪容恨已舒。

【解析】

  1. 过真州谒文丞相祠:经过真州去拜谒文丞相的祠堂。谒,拜见。2.丞相祠堂:指文天祥的祠堂。文丞相,文天祥的字叫天祥,因曾被封为太傅、右丞相等职,所以称“文丞相”。3.枫叶疏:指秋天到了,树叶渐黄渐稀。4.登临:登上山丘。5.重踟蹰:多次徘徊。6.痛心舟楫淹南海:悲痛地想起自己乘坐的船被敌人截断后在海上漂流的情况。7.触目山河尽故墟:眼前所见的山川都是已毁的废墟。8.白璧:指被俘后献给敌人的信物,这里代指自己。9.黄冠:指道士的帽子。10.胡尘:指金人入侵时扬起的尘土。11.仪容:仪态容貌。12.恨已舒:遗憾的心情已经消解了。
    【答案】
    译文:
    经过真州去拜谒文丞相的祠堂,看到祠堂里的枫树叶子稀疏,不禁登高远望怀古伤今而久久徘徊。
    我心痛船只被截断在南海漂泊,眼前的山河都变成了残破的废墟。
    被俘后的书信和信物白白地送给敌人,那顶道士的黄帽难道不是在山中伴着樵夫渔叟?
    敌兵的铁蹄终于跟着狂风散去,望着文丞相仪容肃穆的面容,心中遗憾之情也消散殆尽。赏析:
    首联起笔不凡,点明“谒”的对象是“文丞相祠”,以“枫叶疏”写秋景,以“登临怀古重踟蹰”写诗人对历史的感怀。“登临怀古”一句暗含对国难日深的担忧,同时表明作者对文氏忠诚不渝。
    颔联直抒胸臆,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前途的关切。“痛心”“触目”两词,一正一反,把个人情感与历史现实紧密相连。“舟楫淹南海”,“山河尽故墟”,既写出了自己身陷囹圄、生死未卜的悲惨遭遇,又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惨状,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颈联用典入诗,表达了诗人被俘后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和对侵略者的仇恨。“白璧”句意谓自己被俘后,为了保全性命,不得已向敌人投降,并将自己作为人质,以期早日恢复失地、光复中原;“黄冠”句意为自己身为道士,不能不随俗,因此只能与樵夫渔叟为伍。此二句既是说自己的处境,又寓有对统治者苟且偷生的不满,同时也暗示自己不忘故国、不忘民族大义的高尚情操。
    尾联承上启下,抒发了诗人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仍能保持高洁的品格,并希望敌人能够尽快离去,以便自己早日恢复自由之身的心愿。最后两句是全诗感情升华的地方。面对文丞相忠贞不屈的形象,诗人感到欣慰、振奋;面对文丞相从容自若的仪容神情,诗人感到遗憾、懊悔。然而这种遗憾之情很快被一种自豪感所替代,因为文丞相的忠烈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为国家的自由、统一而奋斗。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爱国者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民族精神,感人至深,令人敬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