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兴方冠栉,旭日到柴门。
水涨知鱼乐,林深厌雀喧。
秋光来远嶂,爽气满幽轩。
近学汉阴老,忘机日灌园。
【注释】
《秋日水竹居杂咏二首》:这是作者隐居后,秋天在水竹居所作。“杂咏”指不拘一格、多方面的诗歌创作。
晨兴方冠栉:早晨起床刚整理好衣冠。
旭日到柴门:太阳初升的光辉照进柴门。
水涨知鱼乐:水涨了鱼儿也快乐。
林深厌雀喧:树林深处鸟声也讨厌。
秋光来远嶂:秋天的阳光照到远处的山岭上。
爽气满幽轩:清爽的气息充满了深深的小亭子。
近学汉阴老:最近开始向汉阴老学习。汉阴,即汉阳人张良(字子房)。张良是刘邦的谋士,他年轻时与黄石公学道,黄石公给他一本《太公兵法》并告诫说:“读之可以横行天下。”张良将兵法献给刘邦,刘邦因此得以战胜项羽而建立汉朝。这里以张良自比,暗指自己现在隐居读书,准备有所作为。灌园:浇水浇园中的菜。
赏析:
此诗为组诗中的第一首。诗人写景抒情,借景言志,表现了诗人隐于山水之间,远离尘世纷扰的闲适心情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晨兴方冠栉,旭日到柴门”。清晨起床刚整理好衣冠,旭日已照进柴门。“晨起”表明早起,“方冠”“栉”,都是古代男子束发戴冠的打扮;“柴门”则点明住所简陋。这两句描写出诗人一大早就起来打扫庭院,然后出门迎接旭日的景象。
“水涨知鱼乐,林深厌雀喧”。水面上涨才知道鱼儿在水中游得多么快乐啊,树林深处却厌恶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水涨”与前文的“晨起”相呼应,说明时间是在早上,此时正是水位上升之时,鱼儿在水中畅游,显得十分欢快。“林深”则是对“柴门”的具体描绘,表明诗人居住之地环境幽静,树木繁茂。而诗人之所以会讨厌鸟儿在林中的叽叽喳喳,是因为鸟儿的声音打扰了他的安宁。
“秋光来远嶂,爽气满幽轩”。秋光照耀着远方的群山,爽朗的清风充满深深的小亭。“秋光”与前面的“旭日”相呼应,表明时间是在秋天,此时的天气晴朗宜人。“远嶂”指的是群山,诗人通过描写远山的轮廓,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近学汉阴老,忘机日灌园”。我近来开始向汉阴老学习,忘却了世俗的一切,每天都去给园中的花草浇水。诗人通过“近学汉阴老”暗示了自己开始效仿汉阴老的行为举止,远离世俗喧嚣,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同时,“忘机”一词也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淡泊和超脱。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隐居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