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骨偏宜睡,呼童早闭门。
孤灯侵夜短,薄絮向春温。
雨翳钟声杳,风惊犬吠喧。
谁怜汉司马,今已老文园。

【注释】

病骨:身体虚弱。

偏宜:特别适于。

呼童:叫童仆。

闭门:指熄灯。

孤灯:孤零零地亮着一盏灯,暗指夜深人静。

薄絮:薄薄的柳絮。

春:春天。

雨翳(yì):被雨水遮盖。

钟声杳(yǎo):钟声远远传扬,杳无踪迹。

风惊犬吠(huī):风吹草动,惊动了狗的叫声。喧:喧闹。

文园:即司马相如,曾为西汉文学家,因《子虚赋》等作品而名噪一时。今已老文园:如今已经年迈,不再有才华。

【译文】

身体虚弱,特别适合在夜晚安睡。

叫童仆早些熄灭灯火关门。

只有一盏灯,在黑夜里显得格外孤独,

薄薄的柳絮,正随着春风向温暖的春天飞去。

被雨遮住了钟声远去,传来远处的犬吠声;

谁还能怜悯汉司马,如今已经老了文园。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所作。从诗中看,他一生追求功名,但屡试不第,终于老于京华。因此他常借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此诗写于病中,首二句“病骨偏宜睡,呼童早闭门”,点明时令为春夜,并说明自己因病不能起床,只好早早关上门窗,以避风雨。“病骨”二字,道出了他的心病,也道出了他此时的心境。“呼童”二字,又表明了他此时的心情,既想摆脱病痛的折磨,又不愿与世隔绝。这两句看似平淡,其实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

中间四句,则描写了春夜里的景象。“孤灯侵夜短,薄絮向春温”,是说孤灯在夜色中摇曳着微弱的光亮,而那轻薄的柳絮却似乎在春天里变得温暖起来。这是诗人对春夜景象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透露出他的心境,他既希望有人陪伴,但又不愿与人交往,只想一个人独自承受这份苦楚和寂寞。这四句诗,虽然描绘的是春夜景象,但诗人的内心世界却是一片凄凉和无奈。

最后两句“谁怜汉司马,今已老文园”,则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这里用典,意指东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他年轻时很有才气,曾经得到汉武帝重用,但后来因得罪权贵而被流放。而如今自己已经年迈,不能再有才华了。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感叹和无奈。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和愤懑。全诗语言平实,但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通过描绘春夜景象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