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奔流势转雄,风雷曾见舞鱼龙。
西来派出昆仑远,东去波连弱水通。
砥柱龙门神禹迹,宣房瓠子武皇功。
桑田沧海应非偶,谁觅当年九道踪。
翻译:
渡过黄河
万里奔腾气势雄壮,风雷曾见鱼龙翻腾。
昆仑西来距离遥远,东去波涛连接弱水。
砥柱和龙门是神禹的遗迹,宣房和瓠子是武帝的功绩。
桑田沧海都是自然现象,谁又能探寻九曲河源?
注释:
- 万里奔流势转雄:形容黄河水流长而急,气势雄壮。
- 风雷曾见舞鱼龙:指黄河上常有大风雷,有时可见鱼类在水中翻滚如龙。
- 西来派出昆仑远:指黄河从青海源头出发,流向西方直至昆仑山。
- 东去波连弱水通:指黄河向东流入渤海时,与弱水相连通。
- 砥柱龙门神禹迹:指的是黄河上的三门峡(位于山西省)和龙门石窟,这些都是古代大禹治水的遗迹。
- 宣房瓠子武皇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宣房渠、瓠子渠等,这些工程对于防洪有着重要作用。
- 桑田沧海应非偶:意为自然界的变化无常,不能仅凭一地或一时的现象来判断整个自然规律。
- 九道踪:这里指黄河的九条支流,可能是指黄河的几条重要水源。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黄河壮丽景色和历史的诗。诗人以“万里奔流势转雄”开篇,表达了黄河河流之长、水流之急的特点,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接着,诗人通过“风雷曾见舞鱼龙”,形象地描述了黄河中时常有风雷交加的景象,以及鱼龙在水中翻滚的壮观场面,生动地展现了黄河的自然之美。
随后,诗人转向对历史的描述。提到“西来派出昆仑远”,暗示黄河发源于遥远的昆仑山脉;“东去波连弱水通”,则指出黄河向东流至大海,并与弱水相连。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黄河的地理特征,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黄河源头的认识。
诗人还特别提到了“砥柱龙门神禹迹”,赞颂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师——大禹。此外,“宣房瓠子武皇功”,则强调了汉武帝时期的治水工程对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性。这些历史事件不仅丰富了黄河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诗作通过对“桑田沧海应非偶”的感叹,表达了对自然界变迁无常的感慨,同时也隐含着对历史变迁的思考。结尾处“谁觅当年九道踪”一句,既指黄河的九条支流,又暗指黄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使得整首诗意蕴深远,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