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到招提境,斋居兴独清。
竹风消暑气,松雨滴秋声。
挥麈谈无倦,焚香坐到明。
相逢似相识,犹恐是三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概括和分析。
题干要求赏析诗句“竹风消暑气,松雨滴秋声。挥麈谈无倦,焚香坐到明。”。
首先看前两联,写到了“斋居”之环境。“竹风”“松雨”点出季节,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静。“消暑气”与“滴秋声”都表现了环境的凉爽宜人,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斋居”的作者在如此环境下生活,心境是愉悦的,从而引出下文的“挥麈谈无倦,焚香坐到明”。
第三句中,作者写到“挥麈谈无倦,焚香坐到明”,这是说作者在斋居的生活是悠闲自得的。“谈无倦”说明作者对佛家思想的理解是深刻的;“焚香坐到明”说明作者的心境是恬淡的。
最后一句中,作者写到“相逢似相识,犹恐是三生”,这是说作者与无为禅师相遇是似曾相识的,这既表明两人有缘,又表明两人的交往不是偶然的。“三生”一词用在这里,既表明两人的缘分深长,又表现了作者的感慨之情。“犹恐”一词表明两人的关系不一般,进一步表现了两人的缘分不浅。
【答案】
(其一)
初至龙兴寺斋宿赠无为禅师兼东海藏主二首 其一
偶到招提境,斋居兴独清。
竹风消暑气,松雨滴秋声。
挥麈谈无倦,焚香坐到明。
相逢似相识,犹恐是三生。
赏析:
第一首,首两句写来到寺院后的情景。“偶”字,表现出诗人的意外之感。“斋居”,是指僧人居住之处。“兴独清”,指心境特别清静。此句意谓:偶尔来到寺庙之中,住进僧房之后,我的心境就变得格外宁静了。这一句看似平淡,其实却蕴蓄着深厚的意味。诗人在诗里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心情,而是通过写僧房的环境来烘托自己的心境。僧房幽雅宁静,自然能使诗人心情平静下来。这种写法,是很有特点的。
第二首,首二句写诗人在庵中所见所闻。“招提”,指佛教寺院。“斋宿”,即住宿。“无为禅师”,名不详,但据《续高僧传.无为道安传》记载,他曾于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在长安弘福寺讲经说法。这首诗就是他晚年退隐后,住在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与友人相会时所赋。“兼东海藏主”,指他同时担任过佛教寺院中的管理职务。从诗中来看,无为禅师是与友人在闲谈中消磨时光的。
第三四句写僧人谈禅打坐的情形。“竹风”,指风吹竹叶的声音。“松雨”,指雨打松枝的声音。这里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最后两句写二人相别后的思念之情。“三生”,指前世、今生和来世。《法苑珠林》卷七引《大般若经·善见品》云:“菩萨问:世尊!我于何等众生中出生?世尊答言:如是沙门释迦如来应供正觉,于一刹那百千众生中,各各受生,故名三生。”
此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叙事,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