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春初至,荒郊草未青。
鸿来留雪迹,鸐舞堕霜翎。
壁有太古画,函多西竺经。
山僧无俗念,相见即忘形。
【注释】
- 和:应和,即写诗来回应。
- 李司训:李迪的表弟,名不详。
- 琅琊寺:在今山东省临沂市。
- 荒郊:指荒凉的郊野。
- 鸿:雁。
- 鸐:鹌鹑。
- 霜翎:即冰凌(háng),指鸟的翅膀。
- 太古:远古。
- 西竺(zhuó):梵语音译,指印度。
- 俗念:尘世的念头。
【译文】
春天刚到的时候,古寺就到了这里,荒凉的郊野里草还未长出嫩绿的颜色。
飞来的大雁在雪地上留下足迹,鹌鹑扑打着翅膀,在冰上滑行。
墙壁上挂着古老的画作,书函中保存着西方的佛教经典。
山中的僧人没有尘世的念头,一见到我就像忘了形似的。
【赏析】
这首诗是与李司训一起游琅琊寺时所作。琅琊寺位于山东临沂市,为古代著名的佛寺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与李司训游历寺庙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佛家文化的赞美之情。
首句“古寺春初至”,以“古寺”开头,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氛围。“春初至”则表明此时正值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接着两句“荒郊草未青”,“鸿来留雪迹”,“鸐舞堕霜翎”,分别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荒凉景象以及大雁、鹌鹑在雪地和冰上的活动。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苍茫而宁静的天地之间。
接下来的两句“壁有太古画,函多西竺经”,则转向了寺庙内部的文化氛围。这里所说的“太古画”指的是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它们或许已经历经千年岁月而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西竺经”则是佛教经典的代名词,象征着佛教的博大精深和神秘色彩。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无疑成为了寺庙中最为吸引人的地方。
最后两句“山僧无俗念,相见即忘形”,则是诗人对于与李司训相遇后的感受进行了概括。在这里,“山僧”指的是寺庙里的僧侣,他们远离尘世喧嚣,心无旁骛地修行;而“见即忘形”则表达了诗人与李司训相见时的心境。两人在彼此的陪伴下,仿佛忘却了世间的一切纷扰与烦恼,只沉醉于这片刻的美好时光之中。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景观画卷,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向往与追求。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描写,诗人将人与自然、宗教与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既有丰富的内涵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