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淡寒皋雪树枯,若为千里进生刍。
绛雪楼笔求难再,黄牡丹诗赏遂孤。
他日藏山司马在,而今述古老彭无。
脊令原外悲鸣远,那答先生以弟呼。

【注释】

虞山:在今江苏常州市,为钱谦益故居。先生:指钱谦益的字牧斋。绛雪楼:指钱谦益的绛雪堂。笔求难再:指钱谦益去世已久,后人难以得到他的墨宝。黄牡丹诗:指钱谦益《黄牡丹》诗。他日:指钱谦益死后。藏山司马:即钱谦益,因隐居于虞山之南,故称。述古、彭年:钱谦益的号。脊令:鸟名。比喻人。远:遥远。那答:同“那答儿”,表示反问的语气。以弟呼:指钱谦益死后,作者用弟弟的身份向他称呼。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诗人钱谦益的七律。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与柳如是有一段情缘,又与黄宗羲、顾炎武等交游甚密,对清代学术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钱谦益曾作有《绛雪楼题画记》,并著有《黄牡丹》诗。钱谦益逝世后,作者写了这首吊诗来悼念他。全诗先写钱谦益的人品、文采,次写钱谦益的不幸遭遇;最后抒发自己对钱谦益的怀念之情。

首句“日淡寒皋雪树枯”,描绘出钱谦益生前的生活环境,同时点明了钱谦益的不幸遭遇:钱谦益一生坎坷,晚年穷困潦倒,生活十分清苦。第二句“若为千里进生刍”,则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暗示了钱谦益生前的为人:虽然身处穷困,但仍然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第三句“绛雪楼笔求难再”,则进一步强调了钱谦益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反映了钱谦益生前的学识渊博:绛雪阁是钱谦益的读书处,他曾在此撰写过大量的著作;而“笔求”则是钱谦益的一种创作方式,即通过书信来与朋友交流学问。第四句“黄牡丹诗赏遂孤”,则表明了钱谦益生前的文学成就: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人传颂不衰;而“赏遂孤”则暗示了钱谦益生前的孤独处境。第五句“他日藏山司马在,而今述古老彭无”,则表达了作者对钱谦益的怀念之情:当年钱谦益隐居于虞山之南时,人们常常称赞他的品行;而如今他已经去世,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的人了。第六句“脊令原外悲鸣远,那答先生以弟呼”,则描绘出一幅凄凉的景象:鸟儿在原野上哀鸣,仿佛在向远方的朋友诉说着思念之情;而在作者心中,钱谦益就像一位兄长,他生前总是以兄长的身份关心照顾着作者。最后一句“那答先生以弟呼”,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钱谦益的怀念之情:每当想起他时,作者都会情不自禁地以弟弟的身份向他称呼。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钱谦益的生平事迹、才华与不幸遭遇的描写,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同时通过对其诗歌作品的评价,表达了对这位文人的敬仰之情;最后则通过对其怀念之情的表达,将读者引入了一种深深的哀思之中。此诗不仅体现了钱谦益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友情的深深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