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渚鸥波接远天,落花飞絮满平川。
春归客梦偏惊雨,寒食僧家不禁烟。
涧底泉声消永日,阶前草色换流年。
何由近向东林住,常得寻师水石边。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郭登的作品,名为《游太华寺和素轩沐公春日韵》。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感受,以及与僧家有关的活动。下面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鹭渚鸥波接远天:鹭鸟在小岛上飞翔,鸥鸟在水面上飘荡,它们与天空相连。这里的“接”字形容鹭鸟飞翔的姿态轻盈,仿佛与天空紧密相连。
落花飞絮满平川:春天来临,花瓣和柳絮随风飘散,覆盖了整个平坦的大地。这里的“平川”指的是宽阔的平原,而“落花飞絮”则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
春归客梦偏惊雨:春天的到来使诗人的梦境更加多情,而一场春雨却打破了这份宁静。这里的“春归”指的是春天的到来,而“客梦偏惊雨”则描绘了春天带来的情感变化。
寒食僧家不禁烟:在清明节这一天,僧人禁止烧香祭祀,因为烟雾会污染空气。这里通过对比春雨和寒食习俗,展现了古代人的生活态度和环境意识。
涧底泉声消永日:泉水在山涧流淌,声音悠扬,让人忘却时间的流逝。这里的“消永日”形象地描述了泉水的声音,让人感到宁静和放松。
阶前草色换流年:台阶前的草地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色,象征着岁月的流转。这里的“换流年”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珍惜。
何由近向东林住:如何能够靠近东林寺居住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诗人对东林寺的向往之情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常得寻师水石边:经常能在水边石头旁找到修行的导师。这句诗表明诗人追求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并愿意跟随导师修行。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活节奏的感悟以及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还蕴含着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