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涌寒江秋又回,旅怀偏负菊花杯。
愁闻边塞催鼙鼓,忍见风霜剪草莱。
万里飘零金嶂寺,两秋摇落凤凰台。
凭高不尽岑阳兴,极目高天一雁来。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手法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判断。
“浪涌寒江秋又回”,写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浪涌”是浪花涌动,形象写出了江水波涛汹涌的情景,“寒江”则表明此时正是深秋,天气寒冷,江水冰冷。“秋又回”,即秋天再次到来。这两句诗描绘了江边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旅怀偏负菊花杯”,点出作者漂泊在外,不能回家,只能独自饮酒解愁。“旅怀”指旅途中的忧愁,“菊”在此处是借代,指的是诗人所饮之酒。诗人独自一人饮酒消愁,但心中却充满了思乡之情。
“愁闻边塞催鼙鼓”,写听到边塞上传来战鼓的声音,引发作者对战事的担忧。“边塞”指边疆地区,“催”、“闻”是动词,“边塞”是地点。“鼙鼓”是古代军中用的一种大鼓,声音洪亮。“愁闻”即听到后感到忧愁;“催”是催促的意思,这里表示战争即将爆发。“不忍见风霜剪草莱”意思是不忍心看到那风吹草低、霜打叶落的景象。“不忍见”即不忍心看,表现了作者对战乱的担忧。“剪草莱”是形容草被割得稀稀拉拉的。“剪”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秋风萧瑟的凄凉景象。
“万里飘零金嶂寺”,“金嶂寺”指金鸡岭上的寺庙。“万里飘零”指诗人漂泊在外,四处流浪。“万里”说明距离遥远,也暗含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两秋摇落凤凰台”,“凤凰台”是古人用以登高望远的台观,这里泛指高处。“两秋”指两个秋天,即两年时间,“摇落”是形容秋天树叶凋零。“凤凰”指凤凰台上的凤凰,凤凰台也是一处高处,诗人登上凤凰台,目睹着秋日的落叶飘零之景,感叹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自己已年老体衰。
“凭高不尽岑阳兴”,“岑阳”是地名,位于今湖南新宁县境内。“岑山”是山上,“凭高”是依靠高山而站,“不尽”是形容思绪纷乱,无法排解。“岑阳兴”指诗人站在岑山之巅,眺望着远方的美景,心中却充满了感慨。
“极目高天一雁来”,“一雁来”是形容天空中一只孤独的大雁飞翔而来。“极目”意为放眼望去,“高天”指天空。“一雁”指那只孤独的大雁,它在空中飞翔,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写鸟儿飞翔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风光及作者羁旅情怀的七言绝句。前四句写景,后三句抒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苍凉悲壮,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首联“浪涌寒江秋又回,旅怀偏负菊花杯”。首联起笔就从眼前实境落笔。江水汹涌,寒气逼人,时值秋季,故有“秋又回”之感.“浪涌”一词,将江水的动态表现出来,生动传神。“寒江”“秋又回”“浪涌”等词语,为全诗定下了悲凉、凄清的基调。接着,以“旅怀”开头,点明自己的游子身份和心情。“旅怀”即旅途中的忧愁,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不能回家,只能独自饮酒解愁的心情,同时也流露出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颔联“愁闻边塞催鼙鼓,忍见风霜剪草莱”。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愁闻”二字表现出诗人因听到边塞传来的战鼓声而心生忧愁的情绪。“边塞”是边疆地区,“催”、“闻”是动词,“边塞”是地点。“催鼙鼓”即催促战鼓,意味着战争即将爆发。“不忍见风霜剪草莱”意思是不忍心看到那风吹草低、霜打叶落的景象。“不忍见”即不忍心看,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的担忧。
颈联“万里飘零金嶂寺,两秋摇落凤凰台”。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金嶂寺和凤凰台的所见所感。金嶂寺是位于今天湖南新宁县境内的一个古寺庙,“万里飘零”指诗人漂泊在外,四处流浪。“两秋”指两个秋天,即两年时间,“摇落”是形容秋天树叶凋零的意思。凤凰台是古人用以登高望远的台观,这里泛指高处。诗人登上凤凰台,目睹着秋日的落叶飘零之景,感叹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自己已年老体衰。
最后三句“凭高不尽岑阳兴,极目高天一雁来”。“岑阳”是地名,位于今湖南新宁县境内。“岑山”是山上,“凭高”是依靠高山而站。“尽”通“境”,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极目”意为放眼望去,“高天”指天空。“一雁”指一只孤独的大雁,它在空中飞翔,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大雁飞翔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是一篇描写边塞风光及作者羁旅情怀的七言绝句。前四句写景,后三句抒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苍凉悲壮,情真意切,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