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混复磷磷,孤亭水石滨。
浊时因潦汩,清处见天真。
旅望凭高尽,渔歌入兴新。
只疑浴波鸟,犹是濯缨人。
诗句原文:
混混复磷磷,孤亭水石滨。
浊时因潦汩,清处见天真。
旅望凭高尽,渔歌入兴新。
祇疑浴波鸟,犹是濯缨人。
注释解释:
- “混混复磷磷”:形容水的流动状态,如同混沌般模糊不清却又清晰可见。这里的“磷磷”可能指的是波光粼粼,形容水面上反射的光点。
- “孤亭水石滨”:描述沧浪亭的地理环境,沧浪亭是一座位于水边的小亭子,四周被石头环绕。
- “浊时因潦汩”:指在浑浊的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变得浮躁、混乱。这里用“潦汩”来形容社会环境的污浊和混乱。
- “清处见天真”:表示在清澈的环境中,能够看到人的本性或真实的自我。这里的“天真”可能指的是未经污染的自然状态或者人的纯真。
- “旅望凭高尽”:表达诗人独自站在高处远眺,将旅途的所见所感全部倾吐完毕。
- “渔歌入兴新”:描绘渔民唱着渔歌,这种简单纯朴的生活节奏触动了诗人的心灵,激发了他的新灵感。
- “祇疑浴波鸟”:使用了一个设问的修辞手法,诗人怀疑那些在水中自由翱翔的鸟儿是不是曾经也是像自己一样,在社会的浊水中挣扎。
- “犹是濯缨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尽管身处污浊的环境,但诗人仍保持着清洁的心灵和高洁的志向,就像古代的贤人那样,濯清涟而不妖。
赏析:
此诗以沧浪亭为背景,通过描写亭中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一方面,他欣赏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另一方面,他对社会的现状感到忧虑和不满。这种情感的转变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人通过对沧浪亭的描述,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得诗歌不仅具有画面感,还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他的诗作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既富有艺术性,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均州王守招游沧浪亭》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的作品。通过对沧浪亭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首诗不仅是明代诗歌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