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四月如春月,景物暄妍宿雨晴。
仙苑名花裁罥蝶,御堤芳树始流莺。
平林翠幕褰风扬,落日红妆照水明。
自幸太平多乐事,共将弦管寄欢情。
【解析】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春,当时作者因得罪权臣而受排挤,心情郁结,于是与友人游高梁桥。全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燕郊四月如春月”:燕郊,指京城长安附近的一带。燕郊四月,天气温和,像春天里的月份一样。
“景物暄妍宿雨晴”:景物,这里指景色。暄妍,温暖明亮。宿雨,隔夜的雨水。晴,天放晴。宿雨初晴,阳光照射大地,景物显得格外明媚、清新。
“仙苑名花裁罥蝶,御堤芳树始流莺”:仙苑,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泛指园林。名花,美丽的花草。罥,用绳线挂住。这句意思是说园林中盛开着各种各样的美丽花草,被挂在树枝上的彩蝶在翩翩起舞,御河之畔的桃树上停歇着流莺(歌鸟)正在歌唱。
“平林翠幕褰风扬,落日红妆照水明”:平林,平坦的树林。这两句是写晚风吹过树林,树叶沙沙作响;落日的余晖映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十分好看。
“自幸太平多乐事,共将弦管寄欢情”:幸,高兴。这两句是说我们庆幸现在太平盛世,有这么多的欢乐的事情,就一起弹奏乐器唱歌来表达我们的愉快之情。
【赏析】
《游高梁桥》这首诗写于元和五年(810),当时作者因得罪权臣而受排挤,心情郁结,于是与友人游高梁桥。全诗写景抒情,情景交织,表达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之情。
诗的前两句写景。燕郊四月,天气温和,像春天的月份一样。景物暄妍,宿雨初晴。这里的“景物暄妍”与“宿雨”,既写出了四月的气候,又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三、四句写花鸟。仙苑名花,被挂在树枝上的彩蝶在翩翩起舞;御河之畔的桃树上停歇着流莺,正在歌唱。这里不仅把景物写得生动活泼,而且通过“名花”与“流莺”这两个意象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五、六句写树木与夕阳。风卷平林,发出沙沙的声响;夕阳西下时,红霞映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这里不仅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特点,还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
七、八句抒发情感。自己庆幸现在太平盛世,有这么多的欢乐的事情,就一起弹奏乐器唱歌来表达我们的愉快之情。
全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语言流畅自然,形象鲜明生动,意境优美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