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堤嫩柳拂游人,为惜韶华插鬓新。
冠尽五陵朝墓路,郊原一片踏青尘。
山中榆火过寒食,江上蘋花照莫春。
不见风光可怜处,年年伴乐客中身。
清明日公干过谈郊游
河堤嫩柳拂游人,为惜韶华插鬓新。
冠尽五陵朝墓路,郊原一片踏青尘。
山中榆火过寒食,江上蘋花照莫春。
不见风光可怜处,年年伴乐客中身。
注释:
①公干:公务活动。
②韶华:美好的时光。
③冠尽:冠冕(帽子)戴得满满当当。
④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一天禁火吃冷餐的习俗。
⑤莫春:春天的别称。
赏析:
首联“河堤嫩柳拂游人,为惜韶华插鬓新。”描绘了清明时节,河边的柳条轻轻拂过游客,他们为了珍惜美好时光,把头发梳成新的样式。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明时节的清新和美好。
次联“冠尽五陵朝墓路,郊原一片踏青尘。”表达了诗人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穿着整齐的衣冠,行走在通往墓地的道路上。这里的“冠尽”指的是帽子戴得满满当当,象征着节日的庄重和对先人的尊敬。而“踏青尘”则暗示了人们在这个节日里进行郊游、踏青的活动。
第三联“山中榆火过寒食,江上蘋花照莫春。”则转入了另一个场景,山中的火被点燃,照亮了寒冷的季节;江上的蘋花在春天里绽放,迎接着新生。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生命力的顽强。
尾联“不见风光可怜处,年年伴乐客中身。”则是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感慨。他感叹那些曾经的美好风光现在已无法见到,只能在每年的清明节,独自一人陪伴着快乐的客人度过。这两句诗流露出了诗人深深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