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鬓西风几岁华,禅堂啜茗对丛花。
相逢斗酒无三径,倚杖西林日又斜。
蓬鬓西风几岁华,禅堂啜茗对丛花。
蓬头白发在秋风中度过了多少年华,在禅堂里品着香茶欣赏着盛开的百花。
相逢斗酒无三径,倚杖西林日又斜。
我们喝得酩酊大醉,却找不到可以一起赏菊的小路,只能依靠手杖靠在西边的树林中,太阳已经渐渐斜向西天。
蓬鬓西风几岁华,禅堂啜茗对丛花。
相逢斗酒无三径,倚杖西林日又斜。
蓬鬓西风几岁华,禅堂啜茗对丛花。
蓬头白发在秋风中度过了多少年华,在禅堂里品着香茶欣赏着盛开的百花。
相逢斗酒无三径,倚杖西林日又斜。
我们喝得酩酊大醉,却找不到可以一起赏菊的小路,只能依靠手杖靠在西边的树林中,太阳已经渐渐斜向西天。
诗句如下: 江上吊屈庙 其二 去国情如昨,怀归复几时。 皇天难具问,公子敢言思。 风雨湘灵泣,鱼龙梦泽悲。 九歌君不见,空自撷江蓠。 译文: 回想起过去的国家,怀念故乡却不知何时才能归来,面对无情的皇天,我不禁感到无助和困惑。 在这片被风雨洗礼过的土地上,湘灵们默默地哭泣,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悲哀和痛苦,而那些曾经活跃在这片土地上的鱼龙也似乎在梦中哀叹。 尽管我试图用《九歌》来表达我的思念之情
春日边思 劳歌倦行迈,长路改年华。 野冻冰胶岸,风鸣马喷沙。 夕烽标汉垒,宵月惨胡笳。 谁念穷边戍,春来不见家。 译文: 疲惫的歌声在长路上回荡,漫长的旅程改变了我的年华。 荒野中的河水冰冻得像是粘在岸边一样,风吹过,马儿嘶鸣着扬起尘土。 夕阳下烽火在汉朝的边界上高高矗立,夜晚月光下悲凄的胡笳声让人心伤。 谁能想到在这边疆之地,我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家乡的亲人? 注释: 1. 劳歌:劳累之歌 2
【注释】 同四兄咏梅寄七弟 其六:这是组诗中的一首,是和同辈的四兄一起咏梅并寄给七弟的作品。七弟即李白的堂弟。此诗描写梅树在寒风中傲骨凌霜、高洁不屈的精神,借咏梅以喻七弟。 闲来梅树下:闲暇之时,来到梅花树下。 爱此岁寒花:喜爱这在寒冬里盛开的花。岁寒,指寒冬。花,梅花,因开得早,所以叫“早梅”。 何处堪留赏:什么地方可以欣赏呢? 瑶台即我家:瑶台,神仙所居之处。这里指梅花,暗喻七弟(李白)。
【注释】 南还潞河玩月 其二:指诗人自洛阳回到潞河后,于中秋夜在潞河边赏月的情景。 轮生云不碍:云朵像车轮一样旋转。 弦上桂还侵:月亮倒影在如琴弦般的水中。 披雾光逾皎,临河影讵沉:月光穿透云雾更加明亮,月光映照在河面也显得不那么深重。 望回霄汉迥,看去海门深:抬头看天空与银河相隔遥远,看海门时觉得它深邃幽远。 别有南飞鹊,徘徊绕上林:另有一群南飞的喜鹊,在树林中盘旋飞翔。 【赏析】
【注释】 1. 自予:从我。予,第一人称代词。 2. 出京:离开京城(洛阳)。国:指京城。 3. 迢递:遥远。 4. 客路:旅途。厌水:厌倦水。 5. 丘园:山野的园林。寄:寄托或安置。薜萝:薜荔,一种植物,可编织成席子。 6. 枫林:泛指红树林。青岸合:岸边青草与枫树相接。 7. 桂浦:桂木丛生的河滩,即桂江之滨。 8. 试问长堤草:试着问一问那护城河堤上的草地。长堤:长河堤岸。 9.
诗句释义与注释 1. “新制齐纨扇,画作楚皋兰”:描述了一把新制的齐地(今山东地区)出产的细薄丝绢制成的扇子,上面绘制的是楚国(古代国名,位于今天中国长江中游以南地区)的兰花图案。 - 注释:齐纨扇 - 指一种质地轻薄、制作精良的扇子。楚皋兰 - 用楚地产的兰花作为图案,象征高洁。 2. “叶叶幽闺性,花花彼美看”:描绘了扇面上的兰花叶片和花瓣,象征着闺房中的幽静美丽。 - 注释:幽闺性 -
【注释】 泛舟:泛舟,即泛舟游览。汀洲:水中平地。暑气微:炎热的暑气渐消。烟艇:指船上的炊烟袅袅升起。晴晖:晴朗的阳光。鱼拨菱花动:形容鱼儿游动时,把荷花拨得左右摆动,仿佛在逗弄它们。鸥冲桂桨飞:形容大雁飞翔时,翅膀拍击水面,如同桂树枝叶摇曳。下溪逢浣女:在下河中游船相遇洗衣的姑娘。面水缉荷衣:在水上一边洗着衣服,一边梳理衣服。相问:相互询问。郎今何处归:现在你在哪里回家。 【赏析】
【注释】 江上吊屈庙其一:楚臣,指屈原。楚国的大臣,因为被排挤、流放而投汩罗江而死。 遗庙:屈原的祠堂。 碧云:即碧云寺。湘浦,指湘江。屈原《九歌》有《湘君》、《湘夫人》等篇,所以湘水又名沅湘,是屈原的故乡。 洞湖:即深潭,在今湖南洞庭湖中。 魂去招何处?遥知枫树林:指屈原死后魂魄飘散无处,只能远远地在枫林中寻找。 【赏析】 此诗为悼念屈原之作,全诗以“吊屈”、“吊屈庙”为题,一吊屈子,一祭其祠
【注释】 又咏扇上画兰花:又,再次;咏,吟咏。扇,一种用竹、木等制成、可扇风的器具;上,在……之上。画兰花,指扇面上有兰花图样。 美人怀藻思,碧草寄幽情:美人,指所咏之人。藻思,比喻文思,这里是指兰花的清香。碧草,比喻兰花。幽情,指兰花给人的感受。 露叶迎香发,风枝任兴生:露叶,即“露华”。迎香发,指兰花迎着清晨的露珠散发出阵阵清香。风枝任兴生,指风吹动着兰花枝条,任凭其自然生长。 相怜春畹暮
南还潞河玩月 其一 【注释】:潞河:流经北京的一条大运河。堤:河岸。 【赏析】:首联写在潞河边上的月光,清景令人忆起皇州。颔联写诗人的心随明月的车轮转动而转动,月光照耀着万里河流。颈联写辞别北渚花影,帆影溯南洲。尾联写独自登上江楼望月而愁。 译文: 潞河边上月光皎洁,让人想起皇家的州城。 我的心随着孤轮旋转,看着月光照亮千里河。 辞别北渚的花影和帆影,逆水而上抵达南边的洲城。
【注释】 黄汝纶:诗人的朋友。秋日僧房对菊:即《秋夜寄窦司门》“寒花一夜发,幽事几宵知”的诗意。 【赏析】 这是一首写秋景的七绝诗。诗人在深秋时节,与友僧同游僧房,观赏秋菊。他纵酒吟诗,寻僧问禅,不觉天色渐晚,于是又到篱边散步。最后一句“结净缘”,表明诗人已超然物外了。 首句“纵酒由来欲废禅”,说自来饮酒的人总是想摆脱尘世的烦恼而进入禅境,这里以佛家语入诗,既点出了题意,又为下文作铺垫。
【注释】 同林:与林泉为伍。咨伯:汪公的别名。干:拜访。黄汝纶:诗人的别号。秋日:秋天。僧房:僧人的居所。对菊:赏菊。停策:停下策马。僧家:僧人家的茶。绳床:用绳子编织的床。寻幽赏:游览山林,欣赏幽静的景色。竹房:用竹子搭建的屋子。 【赏析】 这首七绝是诗人游览山水之作,表现了作者寄情自然山水的生活情趣。首句“停策僧家茗碗香”,描写了诗人来到僧人住处时的情景,诗人停马进入寺院
【注释】 净土:佛教用语,指阿弥陀佛所居的地方;佛前:佛面前。盆菊:指盆中插的菊花;见贻(yí):赠与;楞严经:《大般若经》之一,是佛教密宗经典之一,共五卷,为唐玄奘翻译。楞严经有“楞严咒”,即大悲咒或大通咒,诵之可以除障、降魔、得大智慧。 【赏析】 《别山上人以佛前盆菊见贻》是宋代诗人释惠洪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二句赞盆中菊,三、四句写赠菊之意,末联则写受菊后自咏。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说
送即墨赵丞 即墨遗封渤海头,齐城七十照高秋。 更须龚遂收耕犊,不用田单教火牛。 注释: - 即墨:指的是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 渤海头:指即墨的地理特征或地理位置,有如渤海之滨的意思。 - 齐城七十:形容城池宏伟壮丽,有“齐国七十二城”之意。 - 高秋:秋季的高空,这里可能是指秋天的景象或者是对时间的表述。 - 龚遂:西汉时期的一位贤臣,以治理黄河水患而闻名。 - 田单: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将
【注释】 入西山:登上西山。 山叶初齐:山中的树叶刚开始整齐地排列在一起。 水满汀:湖水涨满了小洲上的沙洲。 晓风吹雨过湖亭:清晨的风带着雨,掠过湖上的亭子。 泉声只在花深处:只有那花儿深处才有泉水的声音。 不是闲人:不是那些游人。闲人:指悠闲的人、游客。 【赏析】 此诗描写作者登山途中所见景色。首句写山中之景,次句写山中之雨,第三句写山中之泉,末句写游人的感受。全诗以“闲”字为线索
入西山 寻山累日踏花行,讲席香台积渐平。 注释:在西山寻找了多日,踏着花瓣行走,讲学讲经的香炉和平台渐渐平整。 译文:在西山寻觅了很久,踏着花瓣行走,讲学讲经的香炉和平台渐渐平整。 赏析:首句写寻山,是诗人对山水之乐、山林之乐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累日”表现诗人对山水的热爱,“踏花行”则写出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次句写讲学讲经,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描绘,也是诗人生活状态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