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策访名山,夙慕良有以。
素琴石上横,清风松下起。
昔日让王人,含芬遗垢耻。
饮泉想弃瓢,临流思洗耳。
太古多逸民,中世寡奇士。
回策下岩翠,放歌入烟紫。
白云何时来,荒涂谁与理。
终愿毕吾志,抗手谢坌滓。
【注释】
(1)“杖策”:拄着拐杖。
(2)“访名山”:游览名胜古迹。
(3)“夙慕”:早有向往之意。
(4)“良有以”:很有原因。
(5)“素琴”:素色未漆的琴。
(6)“起”:兴起、产生。
(7)“让王人”:辞让于王者之人。
(8)“遗垢耻”:留下耻辱。
(9)“弃瓢”:抛弃世俗之杯。
(10)“临流思洗耳”:《淮南子·本经训》载,商汤时伊尹从政任太甲,三年不言,伊尹问:“何言?”太甲曰:“居上不宽,民不康泰。”伊尹曰:“余弗知治,汝何忧?”太甲曰:“天有大雨,疾风不止,若崩若坏,民其有冻饿者乎?”伊尹曰:“汝心无怀焉,岂惟予怀哉?能治者不在彼,吾与汝共其忧也。”后因以“洗耳”指隐居或远离尘嚣。
(11)“太古”:远古时代。
(12)“逸民”:脱离世俗的人。
(13)“中世”:中间时期。
(14)“奇士”:杰出的人才。
(15)“归策”:拄着拐杖归来。
(16)“岩翠”:青翠山石。
(17)“烟紫”:紫色烟雾。
(18)“白云”:此处代指隐士。
(19)“荒涂”:荒芜的土地。
(20)“谁与理”:由谁去管理。
(21)“毕吾志”:完成自己的志愿。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咏怀诗,诗人通过描写登箕山的所见所感,抒写了他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山寻幽探胜的兴致和愿望。开头两句是说诗人拄杖访名山,心中早就有向往之情。“素琴石上横”,是说他在岩石之上横置一块没有弦的素色琴;而那“清风松下起”,则是他听到了松林中的风吹琴声,不禁产生了联想,觉得这美妙的琴声仿佛是从山间清泉中发出来的。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登山途中的感受,而且写出了他登临名山后的感受。“昔日”,即往日的意思。诗人用“昔”字领起下文,表明他之所以登山寻幽探胜,是因为他对名山有着一种美好的向往之情。这种向往,并不是出于一时冲动,也不是由于某种外在的压力,而是源于他对古代贤人的敬仰之情。“含芬遗垢耻”,这句是说那些古代贤人为了保持他们的高尚品质而不屑于沾染世俗的污秽,因此留下了千古的美名。这一句是诗人对古代贤人的一种赞美。
五、六句,诗人转而抒发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及对自己才能的失望之情。“饮泉想弃瓢”,意思是说他想效仿古代贤人的样子来洗尽世俗的污垢。但是,当他面对清澈的泉水时,他发现连这泉水也不愿意让他丢弃世俗的杯具,于是,他只好放弃这个念头,转而想象自己在临流时洗涤耳朵的情景,以求得到精神上的解脱。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兴手法,将弃瓢与洗耳联系起来,形象地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自己才能的失望。“临流思洗耳”,这一意象非常生动,使人联想到了屈原《渔父》中的句子:“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诗人借用这一意象,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才华的失望。
接下来八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太古多逸民,中世寡奇士”,这两句是说自古以来,有许多远离尘世的隐士;而在中间的时代里,则很少有人能够像他们一样有杰出的才能。诗人认为这样的历史现象是值得人们深思的。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在自己的身上也能够体现出古人那种超然物外的品格。“回策下岩翠”,意思是说他回到故乡之后,拄着拐杖下山回家。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归隐之情,又表现出了他对自己才能的认可和自信。
最后两句,诗人再次表达了他的愿望:“白云何时来,荒涂谁与理?”意思是问:什么时候才能有像白云一样纯洁无瑕的人出现?又有谁能来治理这荒芜的土地呢?诗人用反问的形式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望。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个人才能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