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胥哭秦庭,其志在存楚。
庾信哀江南,亡臣困羁旅。
吴子时卧薪,报仇不遑处。
越人未返国,妻妾为囚虏。
此邦久宴安,那能免侵侮。
宗庙见焚燬,臣主窜草莽。
今我整义旗,遥遥涉疆土。
岂不惮远役,王事怀靡盬。
晨征犯风雾,夜宿无室宇。
三军久暴露,饥寒亦已屡。
问罪宁尔邦,除残报明主。
嗟尔远道人,安知我勤苦。
这首诗是《出塞》的第二首,作者用“东征”来概括自己的行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之情,同时也展示了其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诗句注释:
- 申胥哭秦庭:申胥(公元前532年—公元前496年),字子鱼,春秋时期楚国人,政治家。曾担任吴国的宰相,因国破家亡而投靠吴王夫差。在秦国的都城中,他面对强敌,悲愤交加,痛哭流涕。
- 庾信哀江南:庾信(公元513年—581年),字子山,南北朝时期梁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被誉为“文章四友”之一。他在南朝末代皇帝梁元帝萧绎的身边,见证了国家的灭亡。在流亡中,他对国家和人民遭受的痛苦表示深深的哀叹。
- 吴子时卧薪:吴子(公元前496年—公元前479年),即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他曾担任楚国的将领,后来投奔魏国,担任相国之职。在一次战争中,吴起为了报国仇家恨,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卧薪尝胆,发誓要报仇雪耻。
- 越人未返国:越人(公元前496年—公元前256年),即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在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最终成功复国。
- 宗庙见焚燬: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焚燬,焚烧。指在战乱中,宗庙被毁,君主流亡。
- 今我整义旗:今,现在;整,整顿;义旗,正义之旗,指抗击外敌的旗帜。指现在重整军队,准备抗击侵略者。
- 岂不惮远役:岂,难道;惮,害怕;远役,远征。指难道不怕远行的辛苦吗?
- 王事怀靡盬:王事,帝王的事务;靡盬,没有尽头。指为国家大事操劳,没有停止的时候。
- 晨征犯风雾:晨,早晨;征,出征;犯,冒犯;风雾,指恶劣的天气。指清晨出发时,面对着风和雨的恶劣天气。
- 夜宿无室宇:夜,夜晚;宿,住宿;无,没有;室宇,房屋。指夜晚住宿时,没有地方可去,形容处境艰难。
- 三军久暴露:三军,泛指军队;暴露,暴露在外。指军队长期在外作战,经受风雨的洗礼。
- 饥寒亦已屡:饥寒,饥饿和寒冷;亦,也;已,已经;屡,多次。指由于战争的原因,士兵们常常遭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
- 问罪宁尔邦:问罪,追究责任;宁,宁可;尔,你们;邦,地方;指宁愿追究你们的罪责,也要为国家争取和平与安宁。
- 除残报明主:除,消除;报,回报;明主,明智的君主。指消灭敌人残余力量,回报明智的君主的信任和支持。
- 嗟尔远道人:嗟,感叹词;尔,你;远道人,指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们。指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们啊,你们怎么会知道我的辛勤付出呢?
赏析:
这首诗以“东征从军行”为主题,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诗人出征前的情景和内心的感受。全诗充满了爱国情怀和英勇气概,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而战的决心和勇气。同时,诗人也表现出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深刻理解和同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