垆亭旧时月,两地照分离。
岁久无音信,人来每问知。
蟂矶息烽火,鸥渚净涟漪。
县郭茅茨密,遗民喜得师。
【注解】
垆亭:古地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南,因有陶器为名,亦曰当涂。月:指月亮。两地:指作者与友人钱彦良的离别之地。烽烟(féng yān):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烟以告敌情的烽火台。蟂矶(bèi jī):古水名。
涟漪:水波纹。县郭:县城。茅茨(máo cí):茅草屋顶。遗民:旧时被征服者。喜得师:高兴能从这位老师那儿学到知识。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与朋友钱彦良分别时的惜别之情。
首句“垆亭旧时月”,点题。“垆亭”,即当涂,古地名。诗人和友人分手时,正是当涂的月夜。“故地重游”,倍添离愁,于是便有了下面几句对别后的想象。
二、三两句,写别后音信全无,思念不已。“无音信”是实写,因为“岁久”才“无”音信。而“每问知”却虚写,说明诗人时刻不忘朋友,时时想念。这一句也透露了诗人的一片真诚的心迹。
四、五、六句,写诗人盼望友人的到来。“蟂矶息烽火”,意思是说希望友人早日归来,平息战火;“鸥渚净涟漪”,意思是说希望友人早日到来,使湖面荡起涟漪,恢复宁静。
七、八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归期的期望和思念之情。“县郭茅茨密”,意思是说盼望友人早日到来,使自己能见到他的身影。“遗民喜得师”,意思是说希望友人一来,就能成为自己学习的指导,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此诗前两句写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后六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与友人分离时的心情及对友人归期的热切期盼。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